第二十一章药材公司背书(第1/2页)
县城比青石镇大了何止数倍,灰扑扑的楼房,熙攘的人流,叮铃铃的自行车铃声,都让唐莜莜感到一种陌生的压迫感。
她按着打听好的地址,找到了位于城东的县药材公司。
那是一栋三层的红砖小楼,门口挂着白底黑字的牌子。唐莜莜在门口平复了一下呼吸,整理了一下因坐车而略显褶皱的衣角,这才迈步走了进去。
门卫室的大爷看她面生,拦了一下。
唐莜莜说明来意,想找冯经理咨询中药材种植合作的事,并出示了周建军的介绍信。大爷见她说话条理清楚,又有介绍信,便指点了经理办公室的位置。
敲开经理办公室的门,一位戴着黑框眼镜、穿着灰色中山装、约莫五十岁上下、面容严肃的中年男人抬起头。他看起来就是个典型的干部模样,眼神锐利。
“您好,冯经理,打扰了。我叫唐莜莜,从张家屯来的。”唐莜莜不卑不亢地自我介绍,将介绍信和项目计划书双手递上。
冯经理接过材料,目光在唐莜莜脸上停留了一瞬,似乎有些意外她的年轻,但没说什么,低头翻看起计划书。
办公室里很安静,只有纸张翻动的沙沙声。
唐莜莜安静地站着,心里也有些打鼓。这位冯经理气场很强,而且正如李信贷员所说,看起来十分正派,甚至有些古板。不知道他对外甥张彪的朋友会是什么态度。
冯经理看得很仔细,时而蹙眉,时而微微颔首。当他看到唐莜莜带来的炮制好的柴胡和黄芩样本时,更是拿起仔细闻了闻,又对着光看了看成色。
“这柴胡,根条粗壮,断面色黄白,香气浓,是地道货。黄芩也不错,杂质少,炮制火候掌握得可以。”冯经理终于开口,语气平淡,但带着专业的认可,“这都是你自己采挖炮制的?”
“是的,冯经理。我们后山的环境很适合这些药材生长。”唐莜莜心中稍定,连忙答道。
“计划书写得也有模有样,数据比较详实。”冯经理放下计划书,看向唐莜莜,眼神依旧严肃,“不过,唐莜莜同志,你想过没有,规模化种植和零星采挖是两回事。技术、管理、风险,都是问题。而且,我们县药材公司有固定的收购渠道,为什么要冒险支持一个毫无经验的个人?”
这个问题很尖锐,直指核心。
唐莜莜早有准备,她深吸一口气,从容应答:“冯经理,您说得对,规模化种植确实有挑战,但我认为也有优势。第一,计划可控,品质稳定,能避免野生药材产量和质量随年份波动的风险。第二,我可以严格按照《药典》要求进行种植和初加工,确保药材有效成分含量。第三,这也是响应政策,发展农村多种经营,如果能成功,可以带动我们屯甚至周边村的社员一起致富。”
她顿了顿,拿出最后一样东西——一小包她特制的、混合了安神草药的老荫茶饼,轻轻放在桌上:“冯经理,这是我根据古方自己配的一点安神茶,用料都是山里干净的药材,您工作劳累时可以泡着试试,能缓解疲劳。不值什么,就是一点心意。”
她没有提张彪,没有提任何关系,只谈项目本身,并送上这份看似不起眼、却恰好能对上冯经理胃口的“小礼物”。
冯经理看着那包其貌不扬的茶饼,又看看眼前这个眼神清澈、言辞恳切、准备充分的年轻姑娘,想起外甥张彪前几天确实拐弯抹角地提过一嘴,说认识个有点本事的乡下姑娘,想正经做点药材种植,看来就是她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二十一章药材公司背书(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