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这些谢恩的人站起来后,李承乾扫视众人,又看向无禄。
无禄不缓不急地又摊开一道明黄圣旨:
大唐皇帝制曰:
朕绍膺鸿业,统御万方,惟念祖宗创业之艰,思虑国事日繁之重。
今欲效历代之良法,参今古之善政,特设内阁,以佐朕躬,共襄盛治。
内阁制敕令如下:
一、设内阁大学士十人,以寇准为首席大学士,王安石、杜如晦、李靖、戚继光、魏徵、岑文本、杜依业、马周、刘洎同参机务,朝夕论思,赞襄国政。
二、凡军国重务,七部奏章,皆先由内阁审议,拟票呈览,朕亲加裁夺。
三、内阁大臣当持正秉公,直言进谏,不得阿谀逢迎,贻误国事。
四、内阁议政,当集思广益,务求至当。如有重大疑难,可召九卿会议。
五、内阁大臣每日辰时入值,酉时退朝,遇紧急军情,即时入奏。
朕惟内阁之设,实为社稷长久之计。
诸臣其各尽乃心,共成治平之业。钦此!
宣武元年十一月十七日。
群臣面色骤变。
魏徵当即就要站出来反对。
然而,李承乾预判了魏徵的反应。
无禄刚念完内阁的圣旨,接着,又摊开一道圣旨,继续念道:
大唐皇帝制曰:
朕绍承大统,日理万机。
为求政事通达,君臣相得,特更定朝会议事之制,以明职守,以专责成。
朝会议事新制敕令如下:
一、自即日起,除朔望大朝及祭祀大典外,常朝改为“有事则议”之制。
二、凡七部、诸司及各道州府政务,俱先呈内阁审议。内阁大学士当详加斟酌,拟定处置之策。
三、遇有内阁难决之重大军国要务,由首席大学士亲率阁臣入宫面奏,朕当亲加裁夺。
四、日常政务处置,内阁须每日具本上呈,朕将随时查阅。若有处置不当者,必加诘问。
五、各衙门主官须恪尽职守,遇事不得推诿。若有事关重大而隐匿不报者,严惩不贷。
朕设此制,非为懈怠,实欲使政令畅通,各司其职。
内阁诸卿当秉公持正,勤勉任事。钦此!
宣武元年十一月十七日
魏徵刚迈出去的脚不得不收了回去,只是,他的脸色有些难看。
当他耐心听闻这又一道圣旨后,魏徵犹豫了。
这一次,他没有从群臣中走出去劝说李承乾。
他刚刚也冷静了下来,新君登基,需要确立帝王的威严。
若是冒然反对,于陛下不利。
念此,他开始思索这两道圣旨的利弊,以便在散朝后针对不足之处劝说陛下。
然而,他思索半晌,却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李承乾的目光在魏徵身上多停留了一会儿,见其没有什么动静,目露诧异。
而其他人纷纷高呼道:“陛下圣明!”
接着,他扫视群臣,道:
“朕膺天命,统御万邦。治国之道,必先正法度。昔皇祖父创制《武德律》,历经十载,时移世易,多有不合时宜之处。今朕观《宣武律》条目简明,量刑允当,更合当今治世之需。”
“传朕旨意——
“一,自即日起,废止《武德律》施行,全面推行《宣武律》。”
“二,新律颁布后,各道、州、县官吏须熟读精研,严格依律断案。有司当广布律文,使百姓知晓。”
“三,凡在颁行前已结之案,不再追究;未结之案,一律依新律审理。”
“四,刑部、大理寺当设立律学馆,培养明法之才。若从学馆毕业,由朝廷刑部、大理寺共同颁布宣武律证书,且所通过之人,皆由朕在证书上亲自署名,另,各州刺史每年须考核属下明法之能。”
“五,朕将遣御史巡察四方,若有官吏曲解律意、徇私枉法者,严惩不贷。”
“夫法者,国之权衡也。”
“朕欲使天下刑措不用,必先明法度、正纲纪。百官其各遵行,共臻至治。”
“朕之良苦用心,望诸卿莫要辜负朕!”
话音刚落。
太极殿一片寂静。
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
李承乾在封赏圣旨后又接连下了三道圣旨,根本没想过给人反应的时间。
这种诡异的操作,让众人霎时间沉默无言。
他们心中腹诽道:陛下是多担心我们反对啊!
须臾。
高俅就率先高声道:“法者,天下之程式,万事之仪表。陛下之圣明,古今之未有,臣为大唐贺,为天下贺!”
高俅的话一出,群臣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