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正待在乾坤殿处理奏疏。
就在这时。
毛骧匆匆而来。
“臣参见陛下,陛下万年!”
“平身说话。”
“谢陛下圣恩!”
“来朕这儿,有何事情?”
“回禀陛下,公主殿下刺杀一案所有犯人,于今日尽皆伏诛。”
“善!”
“臣还有一事......禀报”
“说。”
“近日,关中有谣言传出......”
“什么谣言?”
“此谣言与无忧公主殿下有关......”
“说说看,是什么谣言?”
“谣言称无忧公主乃妖孽降世,必为大唐带来亡国之祸......”
“朕才处理完刺杀一案和佛道之事,怎么,就有人非得将脖子凑到朕的面前来呢?你说说看,朕该如何做?”
“臣不知......也不敢僭越。”
“散布谣言者,无论其本心如何,皆死之。这件事,要悄悄地做。懂了吗?”
“臣......遵旨。”
“另,让锦衣卫暗中好好地盯着关中各处,能够传出这样谣言的,其心可诛!给内阁带一句话,再出现此种谣言,朕让他们都回去种田。”
“诺。”
“群臣近来可有什么异动?”
“回禀陛下,据臣查探,并未有什么异动。”
“那么,关于灭国之战呢?都过去了这么久,为何还没有捷报传回?”
“此事......臣也不知。不过,据各道锦衣卫传回消息,被陛下点将的白起将军、韦孝宽将军为一战灭国,早已做好各种布置,灭国大捷不远矣......至于高句丽那边,尚无消息传回......而大唐南方及南海之国,因路途遥远,暂时不知战况。”
“朕知道了。你且退下。”
“诺。”
“等等!朕问你,刺杀一案涉及到的孔家,有多少读书人为孔家说话的?”
“这......有不少。”
“再交给你个任务,好好地盯着这些读书人,派锦衣卫暗监视他们。另外,由朝廷兴建的官学,这么些年来,培养了多少人才?朕希望了解到他们更具体的一些情报。你派人前往各道各州,替朕好好搜集一下这些读书人的经历。若是人品学识尚佳者,可奏报给朕,凡奏报属实者,皆有厚赏。”
“诺。”
目送毛骧离去,李承乾若有所思。
人才的培养,虽然在增多,但想到不久后即将扩增的疆域,怕是有些不够用。
之前的苏轼,还有杜依艺,都被他派去管大唐教育的事情去了。
虽然他们也培养了不少弟子,但是,比起不断在扩增的大唐疆域速度,恐怕还是远远不够。
他忽然想到了百家齐鸣的场景。
一花独放,不如百花绽放。
或许,在长安重新修建一座知行学宫,借此可以培养出不少人才。
让寇准、姜尚、张良、刘伯温等人挂在学宫名下,并让他们传扬自己的学说,借此吸引天下英才。
而且,让寇准他们多培养一些大唐储备人才,或许,可以解决今后大唐疆域扩增而涉及到治理官员不足的问题。
念此,李承乾在心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
他心想:
大唐虽已是盛世,但,还不够好。
朕,还可以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