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一份税务规划方案(第1/2页)
会议室里弥漫着一种濒临绝望的气氛。距离东区项目最终投标截止只剩四十八小时,而税务成本问题依然像一堵无法逾越的高墙,矗立在所有人面前。
“我们又失败了。”毕氏的税务总监摘下眼镜,疲惫地揉了揉眉心,“新加坡的控股架构无法适用,荷兰的融资模式也因本地政策限制而流产。”
长桌对面,沈氏的财务团队同样面色凝重。过去两周,他们尝试了七种国际通用的税务筹划方案,每一种都在本地法规的铜墙铁壁前败下阵来。
毕晨站在白板前,上面密密麻麻的公式和箭头组成了一幅失败的路线图。他的衬衫袖口随意挽起,领带松垮,这是沈白婕从未见过的狼狈。
“一点办法都没有了?”他的声音沙哑。
回应他的是满室沉默。
就在这片死寂中,沈白婕轻轻推开了会议室的门。她手中只拿着一个普通的黑色文件夹,与她平日携带的厚重文件相比,显得异常单薄。
“我有一份方案。”她的声音平静,却像在平静湖面投下一颗石子。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她身上。
毕晨眼中闪过一丝希望,但很快被谨慎取代:“我们已经试过所有常规方案了,白婕。”
“这不是常规方案。”沈白婕走到白板前,轻轻擦去一角,留出空白,“这是一份基于本地政策细节和项目特殊性的定制方案。”
她打开文件夹,取出寥寥数页文件。纸上没有复杂的图表,只有简洁的文字和几个关键数字。
“请给我十五分钟。”她说。
毕晨点头,做了个“请”的手势,但眼中的疑虑并未完全消散。
沈白婕转向团队,目光扫过每一张疲惫的脸:“我们一直试图将国际经验生搬硬套到本地项目,却忽略了这个城市独有的政策红利。”
她首先在白板上写下三个关键词:**文化传承、老旧改造、创新试验**。
“东区项目符合这三个标签,而本市对这三个领域分别有税收优惠政策。”她停顿一下,让信息沉淀,“问题在于,我们一直将它们视为独立板块,分别申请优惠。”
团队成员纷纷点头,这是他们之前尝试过的路径。
“但政策中有一条不起眼的补充规定,”沈白婕翻开文件夹的一页,“允许符合多个标签的项目,以‘叠加而非累加’的方式享受优惠。”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窃窃私语。
“叠加而非累加?”毕晨重复这个术语,眼神锐利起来。
“意思是,不是简单地将三个优惠比例相加,而是构建一个全新的计算体系。”沈白婕在白板上画出一个三角结构,“我们不需要分别申请文化项目、改造项目和试验项目的税收优惠,而是将整个东区项目申报为‘文化创新改造试验区’。”
税务总监猛地坐直身体:“这可能吗?政策允许这样解读?”
沈白婕从文件夹中取出一份文件的复印件:“这是三年前发布的《促进城市更新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附件三第七条明确规定了跨领域项目的认定标准。”
文件在众人手中传阅,那确实是一份被人遗忘的政策文件,连毕氏经验丰富的法务团队都忽略了它的存在。
“即使如此,”毕晨谨慎地提问,“这种认定能带来多大的税收优惠?”
沈白婕在白板上写下了一个数字:**41%**。
会议室里响起一片抽气声。
“这是综合减免幅度?”有人不敢相信地问。
“不,”沈白婕摇头,“这是有效税负率降低的幅度。”
她开始详细解释方案的架构:
首先,将项目重新定位为“城市文化创新试验区”,适用特殊税收体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