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章 知识竞赛(2 / 2)

“曹雪芹。“

“太好了!“王家祥兴奋地说,“赵老师,您的文学底子真扎实。“

郑昊听的一阵无语,后世小学生的知识竞赛,都不出这种烂大街的常识题吧。

接下来几个问题,知青轮流出题,但出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常识题,赵晓兰都答得不错,知青们越发敬佩。但唯独赵顺,显然是准备存心刁难,题目越出越难。

“这道题可能难一点。“赵顺推了推眼镜,“请问,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描写的是哪场战争?“

赵晓兰愣了一下,这个确实超出了她的知识范围。她在师范学校学的主要是国内文学,外国文学属于禁忌品,她并没有了解过。

“这个...我不太清楚。“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这道题可能难一点。“赵顺推了推眼镜,“请问,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描写的是哪场战争?“

赵晓兰愣了一下,这个确实超出了她的知识范围。她在师范学校学的主要是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属于违禁。

“这个...我不知道。“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赵顺看了看赵晓兰失落的表情,心里有些得意,又瞥了一眼坐在旁边的郑昊。他注意到郑昊似乎心不在焉,并没有因为赵晓兰答不出来而紧张,这让他心里更不是滋味。

“那请问,中国的第一台拖拉机,是什么时候生产出来的?“赵顺继续问道,一边说着一边故意朝赵晓兰露出一个自认为温和的笑容。

这下赵晓兰更答不出来了,她摇摇头:“这个我真不知道。“

赵顺见赵晓兰连续答不出来,觉得是时候表现一下自己了。他推了推眼镜,正准备显摆一番自己的学问,却发现郑昊依然是那副淡然的样子,好像这些问题根本没有难倒他。

“郑师傅,你好像对这些问题很了解?“赵顺忍不住把话题引向郑昊,“要不你也来试试?“

知青们面面相觑,气氛有些尴尬。赵顺丝毫没有意识到气氛的改变,脸上还是有些得意的神色。

就在这时,郑昊开口了:“《战争与和平》描写的是拿破仑入侵俄国,俄法两国在博罗金诺战役、法军占领莫斯科及溃败撤退等关键事件。“

“至于第一台拖拉机,首个大型拖拉机厂——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作为156个援建项目之一,于55年启动,58年组装成功。。“

所有人都转头看向他,赵顺有些意外:“郑师傅也懂这些?“

“略知一二。“郑昊淡淡地说。

王家祥兴奋起来:“那郑师傅也一起参加吧!咱们继续比比!“

赵顺眼中闪过一丝不服气,一个农村的技术工人,能懂多少学问?刚才那个问题说不定是蒙对的。

“那好,我再出一道。“赵顺想了想,“请问,俄语中的“同志“怎么说?“

这下所有人都看向郑昊,包括赵晓兰也是一脸好奇。在这个年代,会俄语的人不多,特别是在农村。

郑昊没有犹豫的回答,前世作为优秀技术工程人的他,看国外期刊,前往国外学习都是必要的事。几大工业强国的语言,他自然需要熟练掌握。

发音标准,语调自然,一听就是有底子的。

赵顺愣了一下,没想到郑昊真的会。他不甘心,又问:“那德语的“朋友“呢?“

郑昊依然答得很流利。

这下院子里安静了,所有人都用惊讶的眼光看着郑昊。一个二十岁的农村技术工人,不但手艺精湛,还懂外语,这实在是太出人意料了。

赵晓兰看着郑昊的眼神都变了,之前她觉得这个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已经够优秀了,没想到还有这么多她不知道的本事。

“郑师傅,你这是在哪学的?“李大伟好奇地问。

“工厂的师傅教的。“郑昊只能往工厂里推,“那里的工人技能全面,知识面也广。“

赵顺脸上的得意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复杂的神情。他原本想在这些农村人面前显摆一下自己的学问,没想到遇到了硬茬子。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