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十一章搭设大棚(1 / 2)

热日当头西尧村的大棚建设工地热闹非凡。

除了昨天参加土地平整的村民,又来了不少人。男女老少都有,甚至连一些平时很少出门的老太太也拄着拐杖来看热闹。

“这么多人?“郑昊有些意外,“用不了这么多人手吧?“

“大家都想看看大棚是怎么建的。“李建军笑着说,“这可是咱们村的头等大事。“

刘明华从包里掏出一张图纸,摊在地上:“咱们先来看看大棚的结构图。“

村民们围成一圈,好奇地看着图纸。

“这就是大棚的设计图?“张全蛋仔细研究着,“看起来像个长长的拱形房子。“

“没错。“刘明华用手指着图纸解释,“这叫拱形结构,最适合大棚建设。既能承受压力,又节省材料。“

“为什么要建成拱形的?“有人问。

“拱形结构最稳定。“郑昊接过话,“而且雨水和雪能自然滑落,不会积压在顶部。“

“原来如此。“

“还有,拱形空间大,通风效果好。“刘明华补充道,“这样植物才能健康生长。“

“那具体怎么建呢?“老王头问道。

“分几个步骤。“刘明华在地上用木棍画着,“首先搭建骨架,就是用竹竿搭成拱形;然后铺设薄膜,用卡槽和压膜线固定;最后做好通风口和门。“

“听起来不太复杂。“

“确实不复杂,但是要求很精确。“刘明华强调道,“每一步都不能马虎。“

“那咱们开始吧。“郑昊说,“今天争取把骨架搭起来。“

第一步是定位。刘明华拿着测量工具,在昨天平整好的土地上做标记。

“大棚长50米,宽12米。“他一边测量一边说,“每2米设置一个拱架,总共需要26个拱架。“

“拱架是什么?“有村民不懂。

郑昊拿起两根竹竿演示:“就是把竹竿弯成拱形,像这样。“

他把两根竹竿的底部插进土里,然后弯曲到中间,形成一个拱形。

“哦,明白了。“

“看起来挺简单的。“

“简单是简单,但是每个拱架的高度和弧度都要一样。“刘明华说,“不然薄膜就铺不平。“

测量定位工作很细致,需要反复核对。刘明华用绳子拉出大棚的轮廓,然后在每个拱架的位置做上记号。

“昊子,你看这个位置对不对?“刘明华指着一个标记点。

郑昊拿着尺子量了量:“准确,误差不到1厘米。“

“那就行。“

定位完成后,开始挖拱架基础。每个拱架需要两个基础点,每个基础点要挖40厘米深的坑。

“为什么要挖这么深?“

“保证稳固。“郑昊一边挖一边解释,“竹竿插进去以后,还要用石头和水泥固定。“

“还要用水泥?“村民们有些意外。

“当然要用。“刘明华说,“大棚要承受风雨,基础必须牢固。“

挖坑的工作分给了十几个年轻力壮的村民。大家挥舞着铁锹,很快就挖出了五十多个坑。

“这土真好挖。“郑建军擦着汗说,“昨天翻过了,松软得很。“

“就是,比平时省力多了。“

挖坑的同时,另一组人开始准备竹竿。众多晒干的竹竿需要按照长度分类,然后削尖底部,方便插入土中。

“这竹竿真结实。“张木匠用刀削着竹竿底部,“而且很有韧性。“

“咱这边的毛竹就是好。“孟大爷在旁边说。

“削尖的时候要小心。“刘明华提醒道,“不能削得太尖,也不能太钝。太尖容易折断,太钝插不进土里。“

“明白了。“

知青点的几个人也参与进来了。王家祥和李大伟负责搬运竹竿,张国强则帮着测量。

赵顺也来了,但是站在人群外面,默默地观察着。

“老赵,你也来帮忙啊?“王家祥招呼他。

“我就看看。“赵顺淡淡地说。

“别光看,来参与一下。“

“算了,人已经够多了。“赵顺摇摇头,“我不添乱了。“

王家祥还想劝,但赵顺已经走开了。

“他怎么了?“李大伟纳闷,“昨天他就有些不对劲。“

“不知道,可能有自己的想法吧。“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