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如此。”郑昊没有停下,“对于精度问题,我们现在用的是整步或半步驱动,每一步的角度是固定的。我们可以通过软件,精确控制供给电机各相绕组的电流比例,把一个‘整步’,在软件层面细分成更多更小的‘微步’。比如,把一步分成8份,甚至16份。这样一来,电机的运转就会平滑得多,分辨率和定位精度也能成倍提高。这就是——微步驱动技术。”
S型加减速!微步驱动!
这两个全新的名词,像两记重锤,狠狠地敲在了所有人的心上。这是一种他们从未接触过的,用软件思维去驾驭和优化硬件的全新理念!
刘天柱呆呆地看着黑板,嘴巴微张,眼神里充满了震惊。他搞了一辈子电机,想的都是怎么改进线圈、磁钢、轴承,从来没想过,还能用这种方式来“扬长避短”!
李伟业的眼中已经不是惊喜,而是狂喜了。他猛地一拍大腿,站了起来:“好!说得好!小郑同志,这个思路,完全可行!我们之前是把电机当成一个死物去命令它,而你的思路,是把它当成一个有‘脾气’的伙伴去引导它!高明!实在是高明!”
秦志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知道,自己和老李这次,真的赌对了。
他看向刘天柱,语气温和但坚定:“刘师傅,我知道让你们电机组的老同志去听一个年轻人的指挥,可能有些别扭。但是,科学面前,没有年龄和资历,只有真理。我希望你们能全力配合郑昊同志的工作。815项目,是我们国家级的重点项目,不能有任何个人情绪!”
刘总工的脸色一阵红一阵白,他看着黑板上那个自信飞扬的年轻人,又看了看李伟业和秦志不容置疑的眼神,最终,他长叹了一口气,站起来,对着郑昊僵硬地点了点头:“郑昊同志……不,郑组长。你的想法,我……我们组会全力配合试验的。”
尽管语气还有些生硬,但他终究是服软了。
郑昊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要想真正让这些老专家们心服口服,还得拿出实实在在的成果来。
他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平静而有力地说道:“各位前辈,各位同志。我只是提供一个思路。这个思路要变成现实,需要我们在座所有人的智慧和努力。接下来,我的小组会尽快拿出具体的算法方案和软件代码,到时候,还需要电机组、电路组的同志们大力协同。我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没有攻克不了的难关!”
第二天,“攻关小组”的牌子,被挂在了三号实验楼一间小小的办公室门口。说是办公室,其实更像个杂物间,里面堆满了废弃的仪器和成捆的图纸。秦志处长特意批示,把这里清出来,作为郑昊团队的专属“战场”。
团队成员不多,除了郑昊陪郑昊一起来的周煜,李伟业从电路组抽调了两个最擅长逻辑设计的研究员,小张和小李。而电机组的刘天柱,在经过了一晚上的思想斗争后,第二天一早,亲自把他最得意的两个徒弟——一个叫钱浩,精通电机结构;一个叫孙宇,擅长驱动电路——送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