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场调研回来已经是第三天了,郑昊脑子里还在回想着日本人那套合资建厂的说辞。表面上听起来很诱人,但骨子里透着一股让人不舒服的味道。
村委会的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几个人围着一张手绘的村子地图激烈讨论着。
“我还是坚持我的意见,“郑建国用手指着地图上的一块地,“东边这片地最合适。地势平坦,交通方便,离村子也不远。“
王师傅摇摇头:“老郑,你考虑得不全面。东边那块地虽然平坦,但是是村里最好的耕地。咱们占了,村民会有意见的。“
“那你说建在哪儿?“郑建国有些不耐烦。
王师傅指着地图西北角:“西北这块荒地怎么样?虽然需要平整,但不占用耕地,而且将来扩建也有空间。“
“西北?“老王头皱了皱眉,“那地方太偏了,运输成本会增加不少。而且那边有个小山丘,平整费用至少要多花十万。“
郑昊仔细看着地图,心里在盘算各种可能性。选址看起来是个技术问题,实际上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平衡。
“还有一个问题大家没考虑,“刘师傅放下茶杯说道,“环保。郑昊之前提过,咱们的厂房选址必须考虑对村民生活的影响。“
“污染?“郑国庆不以为然,“咱们又不是化工厂,机械加工能有多大污染?“
“别小看了,“刘师傅认真地说,“机械加工有噪音、废油、铁屑,还有冷却液。如果处理不当,对环境影响不小。“
郑昊点点头:“刘师傅说得对。环保问题现在可能不突出,但将来肯定会越来越严格。我们要提前考虑。“
“那按照这个标准,刚才讨论的几个地方都怎么样?“王师傅问道。
郑昊重新看向地图:“东边的地离村子近,噪音影响大;西北的地虽然远,但靠近水源,如果废水处理不当会污染水质;南边那块地...“
“南边?“所有人都看向郑昊。刚才讨论中还没有人提到过南边。
郑昊指着地图南侧的一片空地:“这里怎么样?离村子有一定距离,不会影响村民生活;地势稍微高一些,废水可以统一处理后排放;而且这里有条小路连接县道,交通也还可以。“
大家仔细看着那块地。
“南边确实不错,“老王头思考着,“不过有个问题。那里的地质情况不太好,以前听老人说那一带土质松软,建房子容易沉降。“
“地质问题可以解决,“郑昊说道,“我们可以请专业队伍做地质勘探,如果确实有问题,就加深地基或者做桩基础。“
“桩基础?“郑建国咋舌,“那得多花多少钱?“
王师傅推了推眼镜:“按照现在的建筑标准,桩基础每平方米要增加20-30元成本。咱们的厂房按照5000平方米计算,至少要多花10万。“
“10万!“几个人都倒吸了一口冷气。
“等等,“郑昊摆摆手,“我们不能只看眼前的成本。要考虑长远发展。“
他站起来,在房间里踱了几步:“首先,地质稳定的厂房使用寿命长,维护成本低。其次,环保达标的厂址将来不会遇到搬迁问题。第三,合理的布局有利于将来的扩建。“
“老四说得有道理,“郑建国点点头,“不过10万确实不是小数目。我们的资金本来就紧张。“
这时候,王家祥也回来了。他这几天在县城跑各种手续,脸上写着疲惫。
“家祥,手续办得怎么样?“郑昊问道。
王家祥坐下来,喝了口水:“有进展,也有问题。好消息是土地使用证基本没问题,县里很支持我们项目。坏消息是建设标准比我们想象的要高。“
“怎么个高法?“
“按照新的工业建设标准,厂房必须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不能再用砖木结构。而且要有完善的消防设施、通风系统、废水处理设施。“王家祥掰着手指数着,“这样算下来,建设成本比原来预算高出30%。“
“30%?“郑建军快速计算着,“那就是从80万变成了104万。“
房间里的气氛更加沉重了。资金压力本来就很大,现在建设成本又增加,情况变得更加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