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声在小小的会议室里响起,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干劲和希望。
第二天一早,郑昊照例去村里走走。这已经成为他的习惯,了解村民们的想法和需求。
刚出厂门,就看到村口新修的石子路上,郑大牛正推着一辆崭新的自行车往家走。
“大牛,新买的车?“郑昊走过去问道。
郑大牛憨厚地笑着:“昊子哥,这是我攒了五个月工资买的。凤凰牌,花了180块呢!“他小心翼翼地擦着车把手,“我妈说,有了自行车,以后去镇上买东西就方便多了。“
郑昊点点头。郑大牛在厂里是个勤快人,月工资75块,算是村里的高收入了。
继续往村里走,变化随处可见。原来坑坑洼洼的土路,现在铺上了石子,下雨天不再泥泞难行。村民们的房子也有了变化,原来的茅草房顶换成了瓦片,墙面也刷得白白净净。
最明显的变化是电线杆。去年村里还是点煤油灯,现在家家户户都通了电。晚上的时候,整个村子灯火通明,跟县城差不多。
走到村中心,正碰上村支书李大海和村长王大力在商量事情。
“昊子来了!“李大海老远就招手,“正好,我们商量明年的发展计划,你也听听。“
郑昊走过去,发现他们手里拿着一张规划图。
“这是县里给咱们批的新村建设规划。“王大力指着图纸说,“明年要修水泥路,从村口一直修到后山。还要建一个文化站,里面有图书室、广播室。“
李大海补充道:“最重要的是,县里同意咱们建一个农贸市场。现在周边几个村的人都来咱们这买东西,但没个像样的地方。“
郑昊仔细看了看规划图。整个规划很合理,既保持了农村特色,又有现代化的设施。
“资金方面有问题吗?“郑昊问道。
“县里拨款15万,咱们村集体出5万,剩下的10万——“李大海有些不好意思,“想问问你们厂能不能支持一下。毕竟这些设施建好了,对工厂也有好处。“
郑昊没有犹豫:“没问题,10万块钱厂里出了。不过我有个建议,文化站里能不能加个技术培训室?现在工人们都想学技术,有个专门的地方更好。“
“这个想法好!“王大力拍手说,“正好赵老师也说要办夜校,有了培训室就更方便了。“
说起赵晓兰,郑昊心里一暖。自从她回到村小学后,不仅教孩子们读书写字,还主动给工人们补习文化课。现在厂里扫盲率已经超过80%,在全县都是先进的。
正说着话,远处传来孩子们的读书声:“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这是晓兰在教孩子们背《千字文》呢。“李大海笑道,“现在咱们村的孩子,个个都聪明着呢。县里的统考,咱们村小学排第二名!“
郑昊心里更加温暖。赵晓兰不仅是个好老师,更是他事业上的好伙伴。这段时间她帮着厂里培训工人,还协助建立工人档案,贡献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