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当她发现孟家大笔钱财去向不明时。
第一时间,就是给吴晗去信,请他协助清查常山大营这些年被亏空的具体数额。
这些数据,兵部在彻查孟良平一案时,有准确的统计。
但孟瑶在兵部无人,只能依靠吴晗。
而今日来信,提到的正是此事:
孟良平是从十二年前,开始贪墨军饷,总数一共十三万两!
这与孟家从母亲那里亏空的数目几乎一致。
她心中的念头,愈加明晰——
孟良平贪墨军饷十三万两,事发后,孟家急忙以母亲的嫁妆填补;
她发现此事后,调动内务府来追查,孟家不得不掏空家底来补齐。
那么,孟良平这些年贪墨的钱,去了哪里?
为何事发后一分钱都还不上,反而让孟家剑走偏锋,去偷嫁妆。
前世,她从未听说孟良平在外有其他私产。
所以,这么大一笔钱,就这样凭空消失了?
当然不可能。
越是神秘,孟瑶就越要将真相挖出来。
……
次日,孟家三房夫人郭氏,悄然入府。
孟瑶准备在孟家倾覆前,拉三房一把。
莲台庵那日,郭氏知道老太太和吴氏在联手算计她,却甘愿以身涉险,护着她。
而上一世,三房在将军府留下的那扇角门,也是他们留下的善意。
就凭这两点,她也不能看着三房一同沦陷。
更何况,这件事若成了,对她自己,也大有助益。
孟瑶要借郭氏之口,提出分家。
她本以为郭氏会犹豫,却没想到对方却笑了。
“巧了。”郭氏微笑,“这件事,我与你三叔已商量许久。只是担心大夫人不同意。”
孟家三房乃是庶出,孟瑶三叔在青杨书院授课,月休时才能回家。
一日的假期,在路上就要耽搁半日功夫,极为不便。
郭氏早就想带女儿搬去青杨书院附近,与丈夫团聚。可老太太在世时,不准她们离开对角巷。
如今老太太虽然死了,当家主母是大夫人吴氏,郭氏与她交情泛泛,便不想自找没趣。
但孟瑶却说:“放心,大夫人不会不同意的。如今长房捉襟见肘,她巴不得减少公中负担。只是,一旦分家,三房的日子可能会紧巴一些。”
“郡主说错了,分家后,三房的日子反而会更好。”郭氏笑着解释:
“先前老太太在世时,每月会向三房收取孝敬钱。她说你三叔能在青杨书院教书,全因她将人记在自己名下的缘故。”
“你三叔每个月一半的束修,都会被老太太拿走,这件事老太爷也是默许的。”
郭氏笑笑:“如今老太太走了,大夫人不知道这笔钱,便没向我们伸手。但若假以时日被她知晓,焉知她不会像老太太那样,盘剥我们三房?”
“竟还有此事?”这是孟瑶第一次听说。
三叔在青杨书院教书十几年,口碑一直不错。
经年累月攒下来的束修,也是一笔不小的银钱,没想到竟然落入老太太手中。
可是,为什么老太太受伤之后,她的私房钱连镇痛药也买不起?
她盘剥来的银子,去了哪里?
孟瑶心念一动:“祖母是什么时候开始,向三叔收取孝敬钱的?”
郭氏想了想:“差不多有十二年了。”
又是十二年。
祖父是从十二年前开始贪墨军饷。
祖母也是从那一年开始盘剥三房。
孟瑶眯了眯眼。
十二年前。
孟府还发生了一件大事:吴莲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