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出了岔子(第1/2页)
按照合同规定的期限,智源冶金设计院在半个月内拿出了厂区建设的设计蓝图,项目建设资金却出了岔子,原计划由四通集团承担永辉公司稀土新材料项目的全部投资,但集团公司谈了两年多的一桩刹车片企业收购业务,前段时间突然有了实质性进展,常务副总沈岚下星期就要代表四通集团去签署收购协议,因为要一次性支付五亿元收购资金,四通集团本来宽松的资金状况,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
四通集团将要收购的那家刹车片厂,由当地一家地方国营企业改制而来,有二十余年的建厂历史,生产规模处于全国前十,产品质量稳定,关键是跟国内两家大型汽车制造商有紧密合作关系,只是因为历史包袱太沉重,才陷入经营困境。正是看中了对方跟两家大型汽车制造商的紧密合作关系,四通集团才对那家刹车片厂产生了兴趣。
经过初步接触,双方达成了合作意向,但价格一直没谈拢,几天前,不知什么原因,对方给沈岚打电话,不再坚持原来的要价,希望尽快达成协议,双方在电话里就把那些悬而未决的细节谈妥了,只等正式签约。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情况,石云峰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谈了两年多的收购愿望,就要实现了,届时四通集团的刹车片产能将跃居全国前五,忧的是集团公司资金状况突然紧张了,不利于他推进永辉公司的稀土新材料项目建设。
但是,毕竟有四通集团做后盾,石云峰不会让资金问题成为这两件大事的障碍,他来到财务总监何树青的办公室,“何总,县工行罗行长以前是不是跟你抱怨过,说四通集团在他们银行业务量太少?”
“这,”老何被这莫名其妙的问题弄得有点摸不着头脑,“他是说过这句话,石总,你怎么想起这个问题了?”
“四通集团在他们那里开户走流水,至少有两年了吧?这回就得麻烦罗行长了。光靠企业的自有资金,既要收购刹车片厂,又要同时推进永辉公司的稀土新材料项目,怕是有点力不从心。”
作为财务总监,何树青对四通集团的资金状况了如指掌,企业的自有资金应付其中的一件事绰绰有余,但两件事赶到一起,要同时应对,必然捉襟见肘,“石总,你的意思,咱们向老罗他们银行申请贷款融资?”
石云峰点了点头,“当初,他竭尽全力把四通集团拉进盛发公司,才有了现在的永辉公司,说实话,那件事咱们给了他好大的面子,要不是他的极力撮合,四通集团不可能参股盛发稀土公司。现在,两件事赶到一起,四通集团遇到了暂时的资金问题,我也想请罗行长给咱们帮个忙。”
四通集团是民营企业,以前主要跟农行和农村信用联社打交道,无论存贷业务都主要发生在这两家金融机构,石云峰以前跟罗明只是认识,并无深交,更不是朋友,何树青成为四通集团财务总监后,石云峰把跟金融机构的业务全权委托给老何,为了拓展融资渠道,何树青开始跟县工行的罗明行长接触,两人还成了私交不错的好朋友。
当老罗为他朋友魏盛发的公司寻找战略投资者时,四通集团已经是闻名省内的大企业,通过综合比较,他认为四通集团无论企业规模、财务状况、管理水平还是高管素质,都是最好的合作伙伴。在撮合四通集团参股盛发公司过程中,老何当初就是罗明与石云峰之间的联络人,石云峰谈到的情况,他一清二楚,“贷款融资没问题,我认为老罗绝对会帮这个忙。石总,你觉得申请多大贷款额度合适呢?”
石云峰脱口而出,“五亿。”
何树青有点犹豫,“第一次在工行融资,五个亿的额度是不是有点大?我怕他们批不了这么多。”
“你先跟罗行长这么说,看他什么态度。说实话,你也清楚,四通集团不缺融资渠道,就这点资金,不找工行也可以解决,但人家罗行长都抱怨你不跟工行发生业务,如果四通集团再不给他面子,你不怕罗行长多心呀?”石云峰半真半假地说。
过了两天,当何树青把贷款申请放在罗行长面前,老罗一看申请额度,有点吃惊,“这么多呀?什么用途?”
尽管贷款申请把用途说得很清楚,何树青还是做了口头解释,“近期,四通集团既要斥资收购一家刹车片厂,又要为永辉公司的稀土新材料项目提供建设资金,两件事情赶到一起,资金需求量较大,这才向工行提出融资申请。”
罗明疑惑地看着老何,“就算两件事情凑到一起,那么大的四通集团,肯定还有一部分自有资金吧?不能全靠贷款融资呀!”
“罗行长,你是不知道,收购刹车片厂和建设稀土新材料项目,需要的资金数量庞大,两件事情同时进行,只是我们的几亿自有资金应付不过来,而不是没有自有资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3章出了岔子(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