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朝承平日久,除了每年个北朝磕磕碰碰,算得上一句外无忧患,可内部各个藩王之间的冲突,还有随着封藩的亲王越来越多,渐渐的生出了不平之事。
先帝子孙昌盛,建立虞朝后,诸位藩王就占据了十数个州郡,这些都可以算作他们的供养属国,有权课税征纳。
那时候疆域还算得上一句辽阔,所以厚待自己的皇亲国戚无伤大雅,反正再显赫的封爵,历经几代之后也都泯然众人了。
可是随着坐上皇位的几个帝王越来越短命,在外的藩王反倒是长寿的多,封地也是越封越多,像镇南王这样昭帝的皇叔,都还占据着一等封爵。
等到昭帝登基的时候,能够找块儿好地安置宁都王这个自己的亲胞弟都困难,最后无奈选择了荒凉的西北,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同时随着虞朝的国库年年吃紧,再花大量的俸禄供养着这些皇亲国戚,还任由他们抽吸地方赋税,这已经是到了动摇中央财政的地步。
如此紧迫的局势,昭帝当然会想办法解决。
而历来这种局面,就只有一个解决办法,那就是削藩,亦或是削减这些藩王的权益,让朝政不至于为了养这群各式各样的王爷藩王被拖垮。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在皇帝表现出想要削藩之后,这些被直接触动根本利益的藩王,自然是不干了。
冲突之下,恰逢宁都王父子惨死敌手,这顿时更像是给这些不服管教的藩王敲响了警钟,人人自危起来。
镇南王此举,虽然有种借题发挥的嫌疑,但因为确实是触及到了藩王的根本利益,所以也是站得住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