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吾乃崇祯,续命大明> 第一卷 第58章 袁承焕!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卷 第58章 袁承焕!(2 / 2)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一卷第58章袁承焕!(第2/2页)

而是为了给袁崇焕一个必死的理由。

袁崇焕一死,祖大寿接掌全辽便毫无阻碍。

这也是为什么崇祯对祖大寿不放心的原因之一。

……

浙江台州府在大明的名声极响。

不只因为这里山清水秀,更因三个词。

戚继光、米面、覅(fi【表情】o)。

戚继光,登州人,嘉靖三十四年调任台州,与倭寇鏖战九战九捷。

临海长城的雏形亦由他亲手督建。

台州人因戚家军而第一次接触米面。

以米制丝、晒干而成,是最早的军粮之一。

而“覅”字(不要的意思。),自戚家军时期起,从台州传出,沿江浙一路向北。

最终成为江南俚语中最具辨识度的一个字。

戚继光死后,戚家军的残部由义乌人吴惟忠统领。

他随戚继光征战台州,又随李如松、李如梅远赴朝鲜,最终战至辽东,部下几乎殆尽。

吴惟忠退隐黄岩,其子孙虽不复为军,却仍按戚家军的绩效新书训练乡勇。

因此,整个台州形成一股独特的民风,农闲练兵,人人能战。

台州府山多林密、陆路艰难,百姓出行依赖水路,造船技艺因此极为发达。

而朝廷水师因财政不足早已名存实亡,官造船厂形同空壳。

南方以宁波定海卫、观海卫与福建永宁卫为主,北方则仅剩登莱水师尚有余威。

朝廷多年不投钱,南北水师大半靠民间维持生息。

也因此,黄岩一带的造船订单,大多来自走私与海盗。

黄岩县令吴执御在锦衣卫抵达时,本以为自己要倒霉,可锦衣卫的第一句话却是。

“带我们去吴家宣旨。”

第二句则是。

“陛下令,立即召集全台州造船工匠,建造台州船厂。”

吴惟忠后代虽无官身,却是台州造船与训练民勇的首领。

这一代家主名叫吴念光。

戚家军的消亡,是明末最令人意难平之事。

所以崇祯准备重新打造一支戚家军。

只是这次不再是陆军,而是水军。

东厂与锦衣卫的密报无不说明一件事实。

海外走私与海盗横行,皆因大明水师孱弱。

如今朝廷不再缺钱,是重建水师的最好时机。

他赐予吴念光的不仅是一道圣旨,还有一笔银子,以及他亲手绘制的舰船图。

崇祯要造的,是最早的铁甲舰。

不同于朝鲜龟船的简单覆铁,他要的是既有铁甲又不失动力的真正战舰。

理论框架由他给,具体则交给专业匠人。

若王徵能把蒸汽机研究出来,大明战舰便可横渡大洋,驶向美洲。

大明在十六世纪便有玉麦(玉米),却一直没有得到推广。

根本原因还是朝廷不重视。

同时百姓也吃不惯,因此始终停留在边地试种。

大明的土地并不缺产粮能力,缺的是合理耕作。

为了不把土地压榨到死,大明采取的是休耕。

就是一年种、一年歇。

这些农事崇祯并不擅长。

但后世已经给出了标准答案。

轮作。

今年种玉米,明年换成其他作物,土地自然恢复。

问题在于,没有化肥。

因此崇祯专门问过宋应星。

“玉米收割后,把秸秆就地焚烧,能不能当作肥料?”

宋应星也不能给结论,只说必须试验才能得出结果。

但他确认,焚烧秸秆能够烧死土壤里的虫卵。

这简直是意外之喜。

但宋应星又提醒,陕西绝不能放荒。

那里的地下水极少,一旦大面积焚烧,会把仅存的水汽蒸发殆尽。

而西南、湖广、四川,则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

那边水汽充足、植被厚,可以试着推广。

于是,去了西南的沈星又多了一个任务。

不仅要推行辣椒,还要迅速普及玉米的种植。

以那小子的本事,这两件事对他来说都不算难。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