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卷阅读46(2 / 2)

起初,双方都还有些拘谨,直到林凤至从杂乱的书案上抽出一张画着水转大纺车的绢帛。

水力磨盘能研究出来,林凤至寻思着,能不能也顺便研究一下水转大纺车。

水转大纺车是宋元时期出现的产物,宋元水转大纺车能同时驱动三十二个纱锭,以目前秦代的技术水平来说,如此精密的器械几乎不可能实现。

但林凤至想,她又不是要一比一复刻,她想看看秦代墨家的极限在哪里,也想看看能否更进一步地改善黔首的生活。如果水转大纺车能够实现,她起码能实现湘水流域的黔首人人有衣穿。

她的设计图当然还未完工,所呈现出来的也稍显异想天开。

“你说的同时运作三十二个纱锭根本无法实现,比花楼织机还难做。”胜宽思及林凤至不做无准备的工作,耐着性子说道。

“那再少一些?五个纱锭?”林凤至心知难度很大,直接将纱锭砍到零头。

“木质的齿轮根本无法支撑纺车的运作。你也看到了,这几日光是水力磨盘的运作,就已经更换了两个齿轮了。”

还不待林凤至提出新的设想,与胜宽一起来的墨家弟子们七嘴八舌地围坐上前,他们传看着绢帛,把勇都挤开了。

“用青铜先试试,若是模型可行,我们再将青铜换成铁。”

“防缠绕的部分,也许可以用硬木和蚕丝绳固定?”

“不行,这般弄下来,断纱率极高,不妨试试竹制,韧性也好。”

“且不说从哪里弄来铁,生铁的韧性也并未高到哪里去。生铁还不如青铜,极脆不说,还容易断裂。便是熟铁,也不如青铜好用。”

林凤至听得众人三言两语之间推翻又重构,轻轻啊了一声。她倒是忘记了,秦代的燃料温度不足,铁极易开裂,仅用于关键部件。相较之下,这个时代的人们使用青铜多年,对其特性明了。单纯想要韧性好的部件,青铜也许比还未研究透彻的铁更合适一些。

但林凤至知道怎么让生铁变成熟铁,如何将铁的韧性提高。

她下意识就说道:“先做,我能想办法解决。”

胜宽倒是不意外林凤至能解决,只是好奇她为何对水转大纺车如此坚持。

林凤至解释道:“若是水转纺车可行,也许产出的麻纱可抵十名女工。”

胜宽似有所悟,林凤至总是很偏爱那些能够改善生活的技术、器械。她提出的很多东西都是期冀能用自然之力替代人力。譬如豆腐、水力磨盘和现今的水转纺车。

某个墨家弟子积极好问:“什么方法?”

这人便是方才说生铁熟铁头头是道的墨家弟子。

林凤至听到胜宽叫他赤粟。

林凤至笑了一下:“得等县令答应的铁矿到位了才知道。”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