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到小山村的时候太阳正正落下,整片天空都染成了暖色调。
黄泥小道上,农人扛着锄头归家,有的一人挑一担稻谷,有的两人合挑一筐,马匹掠过,惊起一群在田中捡食的雀儿。
看到百姓丰收的场景,皇帝心情更是舒畅,便没忍住跳下马与他们攀谈,问今年收成如何。
这里的大部分都是佃户,且还是谢家的佃户,虽然谢望之的职田不在这边,但谢宁当官后分到的职田却分到了这里。
自然,这不是巧合,而是谢宁自己选的。
毕竟不少人来找她求医,其中有一位大人就是户部的,在谢宁问起可否自己选职田位置的时候给了通融。
又不是什么大事,他得了谢宁的小恩,巴不得能在这种小事上还回去呢。
反正这位置也是他们随意指定的,若是关系好或是收了别人的“心意”,那就选个好位置,若是关系不好,那抱歉,职田的位置和质量以及佃农如何可无法保证。
虽然前半年旱的不行,但后面风调雨顺,今秋的收成不错,皇帝听了心中也很欢喜。
爬上小坡,朝下望去,那田野里一望无际白花花的一片,皇帝心脏砰砰直跳,带着众人便往那片棉花地里跑。
除了那一片低矮的草生棉,在阳坡那儿还种了一片的木棉花,只是此刻叶片泛黄,染了秋色,待到明年春才会飘下棉絮。
“谢爱卿,你说这棉花一亩地产量多少?”
“根据地力的不同,在七十到九十公斤之间。”而十斤棉花就能纺织成一匹布,大概可以制作三件男长衫或七到八件女裙衫。
里面有穿着粗布衣裳,戴着头巾的农妇在摘棉花,皇帝也下到田里,伸手摘下了一团如云般的白棉。
有女工跑过来想要制止,待瞧见站在一旁的谢宁后又顿住了脚步,谢望之她们不熟悉,但她们却是认识谢宁的。
毕竟谢宁经常跑织纺,偶尔还会给她们上一节课。
谢宁不讲别的,只讲故事,后来啊,她们发现原来自己也是如此的重要,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第649章一梦华年181
后面跟着骑马一起来的大人也纷纷下田摸了摸这棉花,之前在匣子里看并没有那么震撼的实感。
众人心满意足的摸完棉花,然后才转道织纺,这时坐着马车来的老大人们也来了。
陈晚娘一早便开始做准备了,因此等众人来了,便亲自领他们参观。
当看到织坊里用水驱动的纺车时都愣住了,“这,这纺车怎么这般大?”
他们不至于不认识纺车,可这般大的纺车还是头一回见。
除了这大纺车外,还有小纺车,但那也和他们印象里的纺车不一样,纺车不都是手摇或是脚踏的吗?
怎么还能使用水力?
谢宁便上前一一作解,大纺车用来纺麻的,小纺车则是适应棉纤维较短的问题改进而来的,直径较小。
机器纺纱她也能设计,除了气流纺,其他基本的机构形式还是离不开锭子和它的传动,只是由于机械的动力大,锭子数目更多,速度更快罢了,原理是不变的。
不过现在整体的科学技术水平,特别是动力方面的发展还未到那个份上,所以谢宁便将其挪后了。
众人看了棉花到纱线然后经过织造变成坯布的全过程,心情难以平复。
别人皇帝不知道,反正他头晕乎乎,身体轻轻的,仿佛飘在云端。
走至一小院门口,众人听到了朗朗的读书声,与平日里不同的是,这读书声清脆悦耳,竟是女子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