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商业街雏形(1 / 2)

录放机打开,喜乐震天响。

整个刘家村的人,倾巢出动,簇拥着迎亲的队伍,浩浩荡荡的向沈家村的藕汤排档进发。

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就在十里八村全传遍了。

就连记者也嗅出了新闻的味道,以最快的速度赶来,当晚就在报上,见到了秦家摆流水席的消息。

并且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还有连续报道。

随着新闻的发酵,越来越多的人得知消息,并且赶来。

藕汤排档前,一眼望不到头,等着喝藕汤的队伍,蔚为壮观。

照这么个吃法,好多人都担心,能把秦梦云吃垮了。

可其实,产能在那里,并不是说,谁来排队,就真的吃得上的。

秦梦云多活了一世,也不是白活的。

那些排队过程中,可能产生矛盾的典型事例,她知道得清清楚楚,早有准备。

一个小时内,能够炖出多少藕汤,能盛多少碗,会统计出一个大概的数量,然后会有人去数排队的人。这个小时排不到的,就会通知,下个小时再来,或者明天再来。

当然,也不能让人家走空路,给点小礼物,糖果啊,米泡啊,洋画什么的。

就算是这样,如果纯支出的话,依然很吃力,人毕竟太多了。

所以,有开支,就得有营收。

上一世,这十里八村的集市在两里之外的唐家村那头。

路程并不算多远,但是没有车子,纯靠两条腿走,还是有点距离的。

这一世,秦梦云打算把集市挪来沈家村村口。

原本藕汤排档已经有了不小的影响力,只有藕汤卖着,附近就会有散户过来摆摊卖些农产品。

规模比较小,也比较分散,还算不上集市。

秦梦云要的,是让周围的人形成消费习惯,固定到沈家村的村口来消费。

通过摆流水席,将附近村子的人全都吸引过来。

有人,就有流量,就有商机。

有商机,就能把那些个体户留下来!

秦家主要架设的是两个摊子,一个是红喜事,以拍照为主。一个是白事,同样以拍照为主。

这俩儿都是刚需,有钱就隆重一点儿,没钱,就朴素一点儿,反正都得办。

趁着人多,一边打广告,一边拉业务。

平常照一张黑白照片,一块钱一张,现在做活动,拍两张,送一张。

要是需要拉酒席,搞典礼,那就另外详谈。

改革开放了,自己家养的鸡鸭,可以放心拿去卖钱,就算是农民,也没那么穷了。

红白喜事,不办不行,这钱必须花。

尤其是很多老人,拍一张遗照,可能是他们现阶段最大的理想。

老人嘛,活了一辈子,到最后,为的就是一副棺材,一张遗像。

棺材和遗像,放以前,那都是有钱人的专利。

没有照相机之前,遗像都是要请画师画的,穷人哪里请得起?

现在不一样了,照张相虽然贵,但是把家里的鸡卖了,就照得起了。

村门口就有摆摊的,也不用去城里,还比城里便宜,那还不赶紧?

不是照两张送一张吗,三个老人携手来照,然后钱平摊,又可以省不少钱。

消息一传开,秦家专门照黑白照的摊子,就排满了来照相的老人。

薄利多销,倒也是一笔收入。

除了红白喜事,秦梦云也事先跟村里的妇女打过招呼,趁着人多,各家能摆摊的,抓紧出来摆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