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一鸣惊人,“小产品”的大能量(第1/2页)
广交会开幕后的第一天上午,中国机械展团的位置确实如预料般冷清。
那些体积庞大、油漆闪亮的农机和机床模型前,围拢了不少好奇观望的客商,人声鼎沸。
相比之下,赵四他们摆放着精密齿轮、轴承、手表的展台,显得格外安静和专业,却也带着几分被忽视的寂寥。
几位东南亚客商漫不经心地走过,瞥了一眼柜台里样式“普通”的上海牌手表和展台上看似“平平无奇”的金属零件,脚步并未停留,只是用带着口音的英语随口议论。
“又是些基础件…中国能做出什么好东西?”
语气中带着惯性的轻视。
一位大腹便便的西欧采购商在助手的陪同下经过,目光在展台上扫过,看到那些小巧的样品和旁边摆放的简易测量工具(卡尺、放大镜),嘴角甚至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哂笑,摇了摇头,显然认为这缺乏“大工业”的气派。
王永革有些沉不住气,拳头攥紧,低声对旁边的陈继业说:“这帮老外,就知道看个头!咱这些宝贝,他们根本不识货!”
陈继业推了推眼镜,虽然也着急,但还算镇定:“别急,王哥。组长说了,沉住气,等真正懂行的人。”
赵四面色平静,目光沉稳地扫视着人流。
他并不气馁,这种情况早在他的预料之中。
他知道,打破偏见需要的是一个契机,一个能让数据自己说话的契机。
转机出现在下午。
一位身材高大、穿着考究西装、表情严肃的德国中年客商,在翻译的陪同下,步履匆匆地穿过展馆。
他胸牌上印着“MannheimIndUStriellePrZiSiOnSteileGmbH”(曼海姆工业精密零件公司)的字样。
他的目光锐利,似乎对那些喧闹的大型设备并不感兴趣,反而更留意那些展示基础工艺和材料的角落。
当他经过中国机械展团时,脚步忽然慢了下来。
他的目光被展台上那几枚擦拭得锃亮、在灯光下泛着冷硬金属光泽的高精度齿轮吸引住了。
作为一家专业精密零件采购商,他对齿轮的质感、光洁度有着近乎本能的敏感。
这些中国齿轮的外观,似乎有些不同寻常。
他停下脚步,用德语对翻译说了几句。
翻译连忙对负责齿轮展区的王永革说:“这位冯·里希特先生想问一下,这些齿轮的精度等级是多少?有没有检测报告?”
王永革精神一振,立刻用赵四事先培训好的、略显生硬但关键词准确的英语回答:“DIN标准,6级精度。报告,有!”
他赶紧将一份中文版检测报告和一份精心准备的英文摘要递了过去。
冯·里希特先生接过英文摘要,快速浏览着上面的关键数据,眉头微微皱起,眼神中透露出怀疑。
DIN6级精度?这个级别的齿轮,目前只有德国、瑞士、美国等少数几家顶尖厂商能够稳定量产,价格昂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56章一鸣惊人,“小产品”的大能量(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