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世界江山一统志> 第193章 朱达之乱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93章 朱达之乱(2 / 2)

正在姜赢山带领朱达师在西部剿敌时,有两股叛军趁机向东发展,一直打到显德府附近,搞得王之孝很紧张,赶忙让姜赢山带领朱达师撤回来,保卫显德府周边区域。

至此,单靠朱达路的能力已经无法扑灭叛乱,王之孝被迫向周围各路的华人部队求援。

最早收到请求的是宋朝隐,镇罗军驻守在索木城,一方面要准备第三波征服行动,一方面也是镇压夷人的机动力量。

宋朝隐接到请求后,毫不迟疑,立即率领镇罗军南下支援朱达路,镇罗军在塔那(孟买)登陆,上来就是一顿碾压,将一些作乱的夷人就地消灭,然后越过西高止山,往德干高原一带进攻,一直向东进攻打贾尔纳附近,先后扫平了朱达路北部两郡的叛军。

不久,张广孝在帕迦路也接到了王之孝的请求,张广孝认为,天竺三路连为一体,如果不管,叛乱就有可能蔓延到帕迦路,必须要出兵支援,当即命令都统吕鸿基率领帕迦师南下支援朱达路。

张广孝同时派人送信给韦处厚,让他的瞿印师不要动,天竺北部还是要留一个部队坐镇,防止后方发生变乱,韦处厚深以为然,留下瞿印师作为瞿印路、帕迦路最后的机动力量。

帕迦师很快从东北方向打过来,与镇罗军相互配合,很快扫平了朱达路北部的叛乱,两个部队在宋朝隐的统一率领下,呈扇形展开,一路向南攻击前进。

朱达路的华襄部队听说有两支生力军来支援,士气大振,也开始反击叛乱的夷人。

在镇罗军和帕迦师的拉网式打击下,夷人的游击战毫无用处,一个个据点分批被唐军拔除,大量夷人被杀、被俘。

镇罗军和帕迦师一路向南压迫攻击,越向南印度半岛收的越窄,部队的队形更加密集,对夷人打击的力度越大,加上朱达师的反击,夷人叛军损失越来越大,最后被压缩到印度半岛最南端。

这些叛军有的投降,有的坚持抗战,还有的乘船跑到锡兰岛,希望在那里落脚。

锡兰郡太守郑亚早有准备,锡兰郡的襄人团配有战船,他命令襄人团出海攻击渡海而来的叛军。大量载有叛军的船只被击沉,叛军发现往锡兰岛的水陆被堵住了,被迫返回大陆。

镇罗军、帕迦师、朱达师,在宋朝隐的统一指挥下,发起最后的绞杀,三支部队大规模进攻叛军最后的营地,这些叛军遭受重大伤亡以后,被迫投降。

宋朝隐久在天竺,大概也知道朱达路夷人叛乱的原因,所以对王之孝非常不满,认为有一半原因归咎于王之孝等人的不作为,所以就专门写出一份奏折。

宋朝隐在奏折中,一方面介绍唐军平叛的经过,一方面历数朱达路官员和牂牁族的错误,要求朝廷采取果断措施,否则还是会发生第二次叛乱。

宋朝隐平叛完毕后,将俘虏交给朱达师,然后就直接乘船返回索木城,不愿见也不愿理王之孝等人,吕鸿基也随之带帕迦师返回玄策府。

王之孝本来还想在显德府设宴款待来帮助平叛的两支部队将领,没想到两个部队都不给面子,干完活就走,自己也正好省了。

刘悟离开叙黎郡后,对穆庭路的乱象也是不满,专门写了一道奏折弹劾吴元济等人,派人送到瀚海路宏威府,利用瀚海路的驿使送到夏原。

元和21年五月份,朝廷先后收到穆庭路和朱达路被剿灭的奏报,后面又先后收到两个将领弹劾的奏折。

李纯认真地阅读了两份奏折,发现里面表述的问题,比自己和两个宰相估计的更严重一些,如果继续任由这些庸官主政,两路的形势还会再次恶化。

还有羌戎族、牂牁族,过去本应是帮助华族治理夷人的,而不是给华族添乱的,就在征战中出了一点力,就把自己当老爷,压迫、刺激夷人,简直是火上浇油。

吴元济和王之孝两个糊涂蛋,浑浑噩噩,朝廷的那么多治理夷人的政策不执行,对很多问题漠然处置,图省事、不作为,眼睁睁地看着问题的恶化,必须要撤掉。

还有,在夷人地区抓获的这么多俘虏,也要妥善处置,继续留在当地就是一个大的隐患,最好的办法就是流放外地。

前两年,元稹曾经将安达曼群岛的矮黑人转移到巴布亚岛,将安达曼作为符真路的夷人流放之地,但是安达曼不大,用个两三年就没地方了。

目前朝廷已经征服了六个半路的夷人,数量众多,那些叛乱人员、重型犯,都需要找个比较大的地方,作为一个专门的流放地。

李纯思前想后,觉得满足这个条件的只有澳洲。

澳洲目前属于蛮荒之地,上面只有少量极为原始的部落,地广人稀,搞些地方安置流放犯,完全没有问题。

流放地都选在沿海条件较好的地区,将内陆地区留给原来的土著人,这些流放犯就地进行农业生产,如有发现逃跑行为,就地斩首。

同时,将这些流放犯全部结扎,无法生育,一是防止再繁衍生育具有反叛意识的夷人,二是不能侵占澳洲本地土著人的地盘。

李纯将两个宰相召来,讨论两个路总督人选更换、在澳洲设置流放地的事。

李纯首先说:“从前方送来的战报来看,穆庭路和朱达路的叛乱规模很大,损失也很严重,其中华人军民死伤两百多人,大部分都是平叛的华族官兵,羌戎族死伤五千多人,牂牁族死伤七千多人,穆庭路夷人死伤六万多,朱达路夷人死伤八万多,苏伊士运河也被迫停工,教训太惨痛了。”

裴度说:“吴元济和王之孝两个粗人,只会打仗,不会政务,采用放羊的方式管理地方,不出乱子才怪。”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