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没有表,大唐也没网络,宋笃赫也不知道袁天罡到底飞上去了多久。
至于高度嘛,虽没准确数据,却能推算出个八九不离十。
据袁天罡所说,已到了云层之上,那便是肯定超过了两千五百米。
而每上升一千米,温度便会下降六度。
如今已是深秋的天气,穿的衣物本就不少,若要把人冻的受不了,起码也得是个零下。
目下温度,感觉也就十七八度。
降到零下嘛,得三千来米。
这也符合袁天罡因大脑缺氧,看到幻像的描述。
宋笃赫一边想着,一边挠着下巴暗自嘀咕。
‘第一次上天,就飞到了三千米以上的高度,看来,古人探索未知世界的决心和勇气,一点也不比现代人差嘛。’
至于赵晨的劝说,他压根就没放在心上。
因为他知道,以袁天罡对求仙问道的渴望程度,赵晨那几句话,压根起不到任何作用。
相反的,还会更加激发他放弃幻想,力争上游的豪情壮志。
笑眯眯的点头道:
“袁道长,虽然我和佩服你的诚心,可赵大哥的话却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须知天上一天,地上一年,你今天上去的这一会,在神仙眼中,不过是打了个喷嚏的功夫而已。
若每次都如这次一般,上去不大会就往下跑,那得多有仙缘,才能让神仙看到你呀。
所以我觉的吧,下次再去时,定要总结经验,接受教训,多带衣物吃食,力求在上面多待些时日才是正理。”
袁天罡听了,一脸悚然,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
“道友之言,果然精辟,一语便道破了此中玄机。真如暮鼓晨钟,让人听的振聋发聩。短短几个时辰,在仙人看来,也就几息而已,确实无法沟通天地,下次去时,定做足准备,不见仙人,绝不下来。”
俩徒弟听的连连点头,目光之中满是坚毅,矮个的一个对着袁天罡深深一揖:
“师傅说的极是,此次登天,刚过云层,明月便觉的遍体生寒,呼吸不畅,再往上时,已是冻的口不能言手脚发木,以至师尊功败垂成,未能一鼓作气直达天庭。
下次再去,明月定备好衣物带足吃食,不达天庭誓不言返。”
另一个道:
“师尊,此事不能全怪明月,弟子清风也有责任。您忍痛放弃之时,清风也已熬不住冷,即便明月不说,我也会央师尊下来。”
袁天罡甩了甩拂尘,晃着脑袋得意的说道:
“徒儿不必自责,须知一切皆有定数,非人力可以挽回。这次未能直达天庭,或是仙人给我们的考验,尔等只需紧随为师,坚定心志锲而不舍,必然会有感动神仙,点化我等得道成仙的一天。”
清风、明月互相对视了一眼,灼灼的目光中充满了感激与热情。
又一起看向袁天罡。
师徒三人挂着一脸的坚定,一齐点了点头。
突然,袁天罡伸出了右手,清风或不犹豫,把自己的右手压在了袁天罡的手上,紧接着,便是明月的右手,袁天罡的左手..........
直到六只伟大的手紧紧的握在一起,方才齐声喊道:
“坚定心志,锲而不舍,封神正道,之争夕朝。”
房玄龄看的热泪盈眶:
“青羊宫道人果然不凡,不惟袁天师志向远大,连小小道童,都心志坚定。如此师徒,如此决心,岂有不成功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