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铁流南指(下)(第1/2页)
民国十九年,十一月十二日夜
华灯初上,北平饭店宴会厅内灯火通明,觥筹交错。
盛大的欢迎宴会正在举行。
水晶吊灯下,西装革履、长袍马褂的于右任,颜骏人,何克之等各界名流穿梭往来,交谈甚欢。
然而,在饭店顶层的一间隐秘会议室内,气氛却要严肃得多。
王以哲、顾维钧代表全国抗战救国委员会,与徐永昌(代表晋绥军)、傅荣河、宋哲元(代表西北军)进行了至关重要的面对面会谈。
王以哲开门见山,将一份《华北防务整合与部队整编初步方案》推到对方面前:
“三位将军,明人不说暗话。
日寇亡我之心不死,旅大虽复,然其报复必至。
华北乃国家之咽喉,不能再如一盘散沙,各自为战。”
顾维钧补充道,语气温和却不容置疑:
“我军入关,非为吞并,实为整合。
委员会之意,乃是将所有愿意抗日之武装,整编为统一的‘国民救国军联军’。
诸位将军之部队,均可保留原有骨干编制,纳入联军序列。
粮饷、装备、弹药,由委员会统一供给,标准与我东北军一视同仁。”
徐永昌沉吟片刻,扶了扶眼镜:
“张总司令和委员会的诚意,我等感同身受。
抗日救国,亦是我辈军人天职。
只是……弟兄们跟我多年,浴血沙场,所求不过一碗安稳饭,一份体面饷。
若整编后,待遇能否真正落实?
人事安排,能否公允?”
傅荣河接口道,声音沉稳:
“我西北军子弟,不怕死,不怕苦,就怕寒心!
只要真心抗日,一碗水端平,我傅荣河第一个服从调遣!”
宋哲元也点头:
“没错!打鬼子没二话!
但整编可不能搞一刀切,伤了元气。”
王以哲闻言,正色道:
“三位将军放心!
委员会已有明令:
整编重在统一指挥、统一补给、统一对敌。
各部队原番号可酌情保留,各级军官原则上留任,确有才德者,还可晋升重用。
粮饷每月足额发放,伤残抚恤、烈士褒奖,皆按新标准执行,绝无克扣!
若有半点差池,我王以哲第一个不答应!”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三人:
“当前首要之务,是稳定平津,巩固防务。
请三位将军即刻下令,贵部所有部队,原地驻防,听从整编司令部统一调度。
同时,开放所有交通要道、通讯枢纽、军事设施,配合我军接管人员完成防务交接。
如何?”
徐永昌、傅作义、宋哲元交换了眼神。
对方条件之优厚,姿态之坦诚,远超他们此前最乐观的预期。
更重要的是,东北军实力摆在那里,抗日的大义名分也握在对方手中。
徐永昌终于缓缓点头,伸出手:
“好!既然委员会如此诚意,我晋绥军愿听从调遣,共赴国难!”
傅荣河、宋哲元也相继伸出手:
“西北军亦然!”
“愿随委员长,抗日到底!”
四只军人的大手紧紧握在一起。
顾维钧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立刻让副官拿出早已备好的《华北军事整合初步协议》。
几人仔细阅读后,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这一刻,华北的军事格局悄然改变。
——————
十一月十三日,北平。
和平接管工作全面展开。
东北军以连排为单位,在晋绥军、西北军军官的陪同下,开始接管北平各关键要害部门。
朝阳门瓮城内,晋绥军士兵和东北军士兵并肩而立,举行简单的换防仪式。
双方军官互相敬礼,哨兵岗位互换。原驻防排长对接手防务的东北军排长说:
“兄弟,这城楼东边有个死角,晚上得多留神。”
东北军排长感激地拍拍他的肩:
“多谢老哥提醒!”
电报局里,东北军通讯参谋与原局长亲切交谈,确保所有通讯线路畅通无阻,密码本顺利交接,业务一刻未停。
中央银行北平分行外,增加了东北军士兵岗哨,但与原来的银行护卫协同执勤,气氛平静。
经理室內,委员会派出的金融专员正在核对账目,安抚职员:
“大家各安其位,以前怎么做,现在还怎么做。
委员会保障各位薪俸。”
而在南苑军营,气氛则更为热烈。
一座可容纳万人的大操场上,黑压压地坐满了原晋绥军的士兵。
他们穿着五花八门的旧军装,许多人的绑腿散了,军帽歪了,脸上带着疲惫、迷茫和一丝戒备。
整编第一集团军政治部主任站在临时搭起的木台上,拿着铁皮喇叭,声音洪亮:
“弟兄们!
我是救国军政治部刘主任!
今天来,不是来缴你们的械,不是来遣散你们,更不是来欺负你们!”
台下一片寂静,无数双眼睛盯着他。
“委员会有令:所有愿意抗日的弟兄,都是好兄弟!
一律择优收编,待遇从优!
从今天起,你们的饷银,和俺们东北军一个样,每月现大洋足额发放,绝不拖欠!”
台下开始出现骚动,士兵们交头接耳。
“受伤了,有军医院免费治!
残了,国家养你一辈子!
战死了,家里爹娘老婆孩子,委员会发抚恤金,孩子还能免费上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51章铁流南指(下)(第2/2页)
声音越来越大,许多士兵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
“过去当官的打骂克饷,那是旧军阀的毛病!
在救国军里,严禁体罚,官兵平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