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会议桌的另一边,则坐满了各式各样的专家。有白发苍苍的物理学家,有目光锐利的地质学家,还有上次见过面的刘兆平教授和声学专家张教授。
整个会议室里,至少有二三十人,每一个人,都是跺一跺脚,就能让相关领域抖三抖的权威人物。
被这么多双眼睛盯着,换做任何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恐怕腿肚子都要打哆嗦。
但陈默没有。
他只是平静地走上讲台,将一个U盘插入电脑,身后的大屏幕上,立刻出现了他早就准备好的PPT。
PPT的标题很简单——关于“谐振声波断层扫描技术”在复杂海洋环境应用中的初步探索。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我叫陈默。”
他没有用变声器,而是用了自己的原声。到了这个层面,再搞那些小动作已经没有意义了。
他清了清嗓子,开始了他的“脱敏”技术报告。
“‘谐振声波断层扫描’这个概念,听起来可能有些陌生。它的核心思想,其实源于对量子力学中‘量子隧穿效应’和广义相对论中‘时空涟漪’理论的一种……跨学科猜想。”
陈默一开口,就扔出了一堆让在场大部分人都一头雾水的名词。
他当然不能说这是系统给的。所以,他必须用一套现有科学体系里的东西,去“包装”它。
“我们传统的声呐,是基于牛顿经典力学的反射原理,像扔一个球去撞墙,通过听回声来判断墙的位置。这种方式,在信号干扰强的环境下,效果会大打折扣。”
“而我的想法是,为什么不能让我们的‘探测波’,不跟环境去‘对抗’,而是跟它‘融合’呢?”
陈默一边说,一边调出了一张复杂的能量场模型图,正是他系统界面的简化版。
“通过发射一组经过超复杂算法调制的复合次声波,这组声波的频率和振幅,会与特定区域的海水、岩层,甚至是地磁场,产生一种宏观层面的‘共振’。”
“在这种‘共振’状态下,探测波不再是单纯地被反射,而是会像一滴墨水融入清水一样,与整个环境介质融为一体。它会‘感受’到海水每一处的温度、盐度、流速的细微变化,‘体验’到岩层内部的密度差异和应力结构。”
“最后,我们再通过一个特殊的‘信号端口’,也就是我们那台‘长波音频探测器’,去接收这种共振衰减后的‘回响’。这个过程,不像是听回声,更像是……给整个海域做了一次‘核磁共振’。”
“通过分析这些衰减数据,反向解析出整个三维空间所有物质的详细参数,这就需要一整套全新的数学模型和极其恐怖的算力。这,就是‘谐振声波断层扫描’的全部逻辑。”
陈默讲完了。
整个会议室,死一般的寂静。
所有专家都瞪大了眼睛,张着嘴,一副大脑宕机的样子。
量子力学?广义相对论?宏观共振?给海做核磁共振?
每一个词他们都听得懂,但组合在一起,怎么就跟听天书一样?
这理论……太超前了!太科幻了!
刘兆平教授和张教授两人更是激动得满脸通红,他们疯狂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仿佛看到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正在缓缓打开。
“这……这理论上……似乎……好像……没有破绽?”一位物理学界的老泰斗,扶了扶自己的老花镜,喃喃自语。
“没有破绽?这简直是天才般的构想!但他说的那个‘超复杂算法’和‘恐怖的算力’,要实现它,恐怕需要一台超级计算机不间断地运算几百年吧?他是怎么在一条渔船上做到的?”另一位计算机专家提出了关键的疑问。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到陈默身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