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87章 大获全胜(2 / 2)

他答:“不能。但艺术能让现实被看见。就像信,它本身不会走路,可一旦被传递,就再也无法假装不存在。”

台下掌声雷动。散场后,一位年轻女孩拦住他,递上一份简历。她是电影学院应届生,thesis做的就是《信路计划》的叙事结构分析。她说:“我想加入您。不为成名,只为走一段真实的路。”

林小野看着她眼中的光,想起了十年前的自己。那时他也曾站在某个导演面前,说:“我想拍人,而不是角色。”

他收下简历,说:“下一站是内蒙古额济纳旗,秋天出发。如果你能扛住零下三十度的沙暴,就来。”

一个月后,工作室新增两名成员:录音师小舟的师妹苏娅,擅长野外声场采集;还有那位女学生,叫陈露,自学蒙语半年,只为能听懂牧民的口述。

临行前,林小野收到国家邮政局的新函件:

>“鉴于‘边境邮路影像存档工程’阶段性成果显著,现决定扩大合作范围,增补‘少数民族语言通信保障专项’。请贵单位协助采集藏、维、蒙、彝、壮五种语言的日常通信样本,用于未来智能翻译系统开发。”

他笑了笑,把文件递给苏娅:“这下,咱们不只是送信的,还得当传声筒了。”

额济纳旗的秋天,美得惊心动魄。胡杨林金黄如火,沙丘连绵起伏,仿佛大地的褶皱。这里的邮路不同于高原,危险来自沙暴与迷途。现任邮递员叫巴特尔,蒙古族退伍军人,左腿装着义肢,骑一辆老旧摩托车,每月骑行四百公里,穿梭于七个苏木之间。

他见到林小野的第一句话是:“你们城里人总说‘诗和远方’,可在这儿,远方就是责任,诗是风刮过戈壁的声音。”

巴特尔的线路中最难的是“死亡弧线”??一段一百二十公里无补给、无信号的沙漠环线,因地形弯曲如弓得名。十年前,他的战友兼前任邮递员乌日根在此失踪,搜救队找了三天,只找到烧毁的摩托残骸和半页日志:“水只剩半壶……孩子奶粉快到了……”

“他不是迷路。”巴特尔说,“他是故意绕远路,为了给最远那户人家送婴儿奶粉。他知道回不来,可还是去了。”

林小野蹲在残骸旁,捡起一块焦黑的塑料片,上面依稀可见“婴幼儿配方”字样。他忽然觉得窒息。这些邮递员不是英雄,他们只是普通人,却被责任推到了极限边缘。

他们决定重走“死亡弧线”。巴特尔坚持独自前行,林小野等人驾车跟随保障。第三天,沙暴突袭。狂风卷起万吨黄沙,天地混沌,能见度归零。对讲机里传来巴特尔断续的声音:“我……偏离路线……油量不足……可能……困住了……”

三小时后,信号彻底中断。

搜救行动立即启动。空军派出无人机侦察,地方武警出动骆驼队,林小野亲自带队,手持巴特尔留下的纸质地图,在沙海中徒步搜寻。第五天黎明,他们在一处干涸河床发现摩托车,巴特尔蜷缩在车底,脱水严重,但还活着。

“你怎么找到我的?”他虚弱地问。

“你留下的轮胎印,在沙暴后形成了特殊波纹。”林小野扶着他上担架,“而且,你最后通话时,背景有水流声。这片区域唯一可能的水源,就是这条古河道。”

巴特尔笑了:“乌日根当年也听到了水声。可惜,他没等到救援。”

康复期间,巴特尔主动交出乌日根的日志残页。林小野将其扫描录入数字档案库,并在网页增设“失踪邮递员纪念墙”,列出所有已知殉职者姓名、线路、时间。短短一周,访问量突破百万。有网友留言:“他们才是真正的‘逆行者’,比任何影视剧都真实。”

与此同时,娱乐圈风波再起。某知名制片人被曝长期性侵新人演员,警方介入调查。舆论哗然,而林小野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热搜词条变成:“为什么只有林小野敢说真话?”“娱乐圈纪委,该出手了!”

他依旧沉默。直到某晚,工作室接到一通跨洋电话。来电者是十年前那位被雪藏女演员的闺蜜,如今定居加拿大。她说:“我也有故事。不止她一个。我们组了个群,三十多人,全是受害者。我们想集体发声,但怕二次伤害。你愿意做我们的‘信使’吗?”

林小野握着电话,听见自己心跳如鼓。他知道,一旦接手,就不再是纪录片导演,而将成为整个行业的对立面。资本、流量、公关机器,都会向他碾压而来。

但他想起托合提站在医院窗外的身影,想起巴特尔在沙暴中断续的呼救,想起格桑妻子烧掉的日志里那句“信不能毁”。

他深吸一口气,说:“我可以不做导演。但我不会让信丢失。”

挂断电话,他翻开日记本,在“信路计划”之后,写下新一行:

>**项目代号:回声**

>目标:建立匿名倾诉通道,收集娱乐圈沉默者的证言。

>形式:文字、语音、手写信扫描件。

>承诺:永不泄露身份,永不用于商业传播。

>使命:让每一个被吞没的声音,都有机会被听见。

窗外,雨又开始下了。成都的夜,依旧霓虹闪烁,短视频平台的广告音循环播放:“下一个爆点,等你引爆!”

林小野关掉手机,点燃一支蜡烛。烛光摇曳中,他打开一台老式打字机,敲下第一行字:

“亲爱的陌生人,你好。如果你愿意,请写下你的故事。我会替你保管,直到这个世界准备好倾听。”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