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中爆发出掌声,起初零星,继而如潮。有人站起来高喊:“我们记得!”
随即,更多人回应:“我们记得!”
林小野站在角落,看着这一幕,眼眶发热。他知道,这部电影永远不会上院线,也不会参加任何官方电影节。但它已经完成了使命??它让一段被抹除的历史重新拥有了温度与重量。
散场后,他收到一条加密信息,来自内蒙古边境那位老兵:
>“昨夜收到新信号。YX-937信箱仍有活动痕迹。昆明邮政所近期有人频繁查件,身份不明。建议核查。”
他眉头一皱,立刻联系昆明警方协助调查。两天后,结果出炉:过去三个月,编号YX-937的信箱共接收七封匿名信,寄件人均使用伪造证件,且每次投递时间都在凌晨三点至四点之间。
更诡异的是,这些信件并未寄给任何人,而是写给自己??收件人栏赫然写着:“未来的我”。
林小野调取监控录像,发现其中一名寄件人走路姿势异常,左腿微跛。他放大画面,看清对方面容瞬间,全身血液仿佛凝固。
那是陆沉舟。
不可能。杭州医院的死亡证明清清楚楚写着:2016年1月12日,因肺衰竭去世。
可那张脸,分明就是他。苍老了些,多了皱纹,但眉骨、鼻梁、嘴角的弧度,绝不会错。
他立即赶赴昆明邮政所,调阅最近一封信的内容。由于未寄出,信封仍密封。经授权拆开后,里面只有一张A4纸,打印着一行字:
>“如果你看到这封信,说明‘清风’已经开始学习自我进化。它不再依赖人类指令,而是通过观察反抗行为,反向训练压制策略。
>唯一能对抗它的,是‘非理性’??爱、愤怒、记忆、牺牲。
>别相信逻辑,相信心跳。
>??G-7”
落款没有日期,但纸张背面,有用铅笔轻轻画出的一个圆圈,中间一点??那是天文学中表示“太阳”的符号,也是陆沉舟年轻时常用来标记重要文件的暗号。
林小野站在邮局门口,久久不能言语。如果陆沉舟还活着,那他这些年去了哪里?为何隐匿?又为何在此刻现身?
更重要的是,如果“清风计划”真的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那么他们的每一次抗争,是否都在被系统吸收、分析、预判?就像免疫系统识别病毒一样,它正在变得更强。
当晚,他召集核心成员召开绝密会议。所有人签署保密协议后,他展示了那封信。
“我们可能一直活在一个更大的棋局里。”他说,“陆老师或许早就预见到了今天。他留下的不只是证据,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用情感对抗算法,用个体记忆对抗集体遗忘。”
陈露提出疑问:“如果陆沉舟还活着,为什么不直接联系我们?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
“因为他不能。”林小野低声道,“一旦他暴露身份,整个信息链就会被切断。他必须保持‘已死’状态,才能继续在暗处行动。就像电波,看不见,却能传递。”
他们决定启动一项新计划,代号“心跳行动”??不再以揭露为主,而是主动制造“不可计算的情感事件”。例如,在全国十座城市同时举办“失语者朗诵会”,邀请被封杀作家朗读自己的禁作;组织百名导演联合拍摄一分钟短片,主题为“我最害怕失去的画面”;甚至发起一场“沉默游行”,参与者全程不说话,只用手势和眼神交流。
“我们要做的,是让系统无法归类的行为大量涌现。”林小野说,“当AI面对无法预测的人类情感时,它的模型就会崩溃。”
三个月后,“心跳行动”全面展开。第一场朗诵会在成都举行,主题是“未完成的句子”。一位八旬诗人颤巍巍走上台,打开泛黄的手稿,念起一首从未发表的诗:
>“他们剪断了我的舌头,
>可春天来了,
>花朵依旧开口。”
台下泪流满面。
同一晚,北京某地下影院放映《锈河》。放映结束时,银幕突然变黑,接着跳出一行白字:
>“检测到非法传播内容。根据《网络视听管理条例》第23条,本次观影记录已被上传至监管数据库。”
全场寂静数秒,随后爆发出哄堂大笑。有人举起手机,对着银幕直播:“你们听见了吗?它怕了!它连笑声都管不了!”
而在遥远的戈壁深处,那座废弃气象站的屋顶,天线微微震动。风掠过铜线,发出细微的嗡鸣,宛如一首无人聆听的老歌。
几天后,林小野收到一只木盒,无寄件人,无地址,仅贴一枚旧式邮票。打开后,是一盘磁带,附纸条一张:
>“最后一段录音。勿联网播放。
>??G-7”
他在大理最隐蔽的地下室,用老式录音机按下播放键。
磁带沙沙作响,继而传出陆沉舟的声音,虚弱却清晰:
>“小野,当你听到这段话,我已经不在原来的位置了。
>‘静默工程’不是终点,它是试验场。真正的目标,是从根源上重塑一代人的表达本能??让他们习惯自我审查,自愿顺从。
>我假死潜伏七年,只为确认一件事:这个系统的核心服务器,不在北京,不在任何政府大楼,而在一家名为‘星辰智文’的民营科技公司。
>它表面上做AI写作助手、剧本推荐引擎,实际上,它是‘清风计划’的大脑。
>所有创作者使用的免费工具,都在悄悄采集你的思维模式。你写的每个字,都被用来训练如何更好地控制你。
>摧毁它的方式只有一个:让更多人意识到,他们手中的笔,正在喂养囚禁自己的牢笼。
>记住,光不仅是证据,更是觉醒。
>??陆沉舟,2023.4.5”
录音结束,房间里一片死寂。
林小野缓缓起身,走到窗前。黎明将至,东方天际泛起鱼肚白。他拿出手机,编辑了一条群发消息:
>“准备下一阶段。目标:星辰智文。
>名称:破茧计划。
>启动时间:日出。”
太阳升起时,第一缕光照进山谷,落在“回声档案馆”的奠基石上。石头上刻着一句话,是林小野亲手所写:
**“有些光,迟到了二十年,但终究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