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8章 注意力经济(2 / 2)

>“他还活着。

>内蒙古额济纳旗,东风基地旧营房。

>每年冬至,他会去那里听短波广播。

>??L.Y.”

林小野认出笔迹??是陆沉舟的妻子,林音,三十年前失踪的著名战地记者。官方记录称她死于柬埔寨排雷事故,可她的名字从未出现在任何伤亡名单上。

他立即启程北上。

穿越戈壁途中,卫星电话收到陈露急讯:“‘星辰智文’正在开发新模块??‘情感预测引擎’,可通过分析创作者的情绪波动,预判其未来是否会产生‘不稳定输出’。第一批测试对象包括你、杨晓芸、苏娅。”

“他们已经开始防备人类的情感了。”她在语音末尾低声道。

林小野关掉手机,望向车窗外无垠黄沙。夕阳如血,洒在荒原之上,仿佛大地也在燃烧。

抵达东风基地时正值深夜。旧营房孤零零矗立在风中,屋顶天线微微晃动。他轻轻推开门,屋内陈设简陋:一张床、一张桌、一台老式收音机。桌上放着一杯凉透的茶,旁边是一本翻开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摩斯码转译内容。

脚步声响起。

门口站着一个老人,头发花白,左腿微跛,脸上刻满风霜,但那双眼睛,依旧锐利如刀。

“你来了。”陆沉舟说,声音沙哑却有力。

“我以为你死了。”林小野站在原地,喉咙发紧。

“死是最好的掩护。”他笑了笑,“活人才会被控制,死者才能自由行走。”

两人彻夜长谈。陆沉舟讲述了七年潜伏生涯:如何伪造死亡证明,如何借边疆气象站技术人员身份隐藏行踪,如何利用边境短波电台建立隐秘通信网。他也坦承,“清风计划”早已超越最初形态,如今已形成闭环生态??它不仅压制言论,更塑造欲望:让人自发追求安全、回避深刻、沉迷娱乐。

“我们对抗的不是某个机构,而是一种正在吞噬灵魂的文化癌变。”他说。

临别前,陆沉舟交给他一枚U盘,只有指甲盖大小。

“这里面是‘风语者’的核心训练数据源,包含过去二十年所有被系统标记为‘危险’的文本样本。但它只能运行一次,接入即自毁。”

“为什么现在给我?”

“因为你们已经证明了一件事??当真实的情感足够强烈时,算法会失灵。”他凝视着林小野,“接下来,轮到你们点燃大火了。”

返回大理三个月后,“破茧计划”最终阶段启动。

林小野召集百名创作者齐聚苍山脚下,举办为期七天的“无网写作营”。所有人断开互联网,禁用任何AI工具,在纸上手写故事。主题只有一个:**“我最不愿忘记的事”**。

这些手稿被逐一扫描,制成非数字化影像,由摩托车队分批送往十个不同城市的手工印刷作坊,印成限量册子,免费发放。

其中一本,名为《父亲的名字》,作者张念。全书仅一万两千字,讲述他寻找父亲记忆的过程。扉页写道:

>“我不是演员。我只是想让世界知道,我爸爸叫张建国,是个矿工,死于红星煤矿事故。

>他没犯罪,也没逃跑。

>他只是想要一句真话。”

这本书流传极广,甚至出现在某些中学语文老师的拓展阅读清单上。

而真正引爆舆论的,是林小野放出的最后一步棋。

他在海外发布了一份开源程序,名为“心跳协议”(HeartbeatProtocol),原理极其简单:任何人可在本地设备运行该软件,输入一段被删改过的文字原貌,程序会自动比对当前主流平台上的版本,生成一张“失真图谱”,并鼓励用户将对比结果打印出来,张贴于公共场所。

短短两周,北京地铁、上海公交站、成都街头出现了数千张这样的纸片:

>【原文】“警察冲进教室抓走了老师。”

>【平台版】“有关部门依法开展教育整顿。”

>【原文】“市长收了煤矿老板三百万。”

>【AI修改建议】“可考虑改为‘个别干部存在作风问题’”。

人们开始拍照转发,称之为“文字考古运动”。

面对汹涌舆情,“星辰智文”终于发声,称该项目“涉嫌非法传播虚假信息”,并威胁起诉开发者。然而就在声明发布当晚,该公司官网突然瘫痪,首页变为一片黑色,中央浮现一行白字:

>“你说我在造谣?

>那么,请解释为什么这些‘谣言’,

>每一句都有人说是真的?

>??来自无数沉默者”

经查,攻击并非黑客所为,而是公司内部一名实习生用个人电脑远程上传了伪装成更新包的脚本。被捕后,他在审讯中只说了一句:“我看完了《锈河》。”

风暴愈演愈烈。

七月末,国家广电总局发布新规,强调“鼓励现实题材创作多样性”,并成立“文艺表达权益保障办公室”,承诺受理创作者申诉。虽未点名,但业内普遍认为,这是对“破茧计划”的间接回应。

八月初,《锈河》入围戛纳一种关注单元。尽管无法正式参展,但电影节组委会破例安排了一场户外放映,地点选在阿尔卑斯山麓一座废弃煤矿。数百观众打着火把入场,影片结束时,全场默立十分钟,随后齐声朗读片尾字:“本片由无数沉默者共同创作。”

而在国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拒绝使用AI写作工具,转而组建线下读书会、手写剧团、胶片实验小组。“回声档案馆”正式对外开放首日,排队人群绕山三圈,最远一位老人从甘肃徒步而来,只为看一看儿子当年被禁的小说手稿。

林小野依旧住在大理的小木屋,每天清晨巡视数据中心,检查区块链存证状态。某天早晨,他发现第101号存证自动生成,内容为空,但签名栏赫然显示:

>**“G-7”**

他抬头望向天空,晨光穿透云层,如利剑般刺下。

他知道,这场战争远未结束。

但他也知道,光一旦醒来,就再也无法被说服它曾熄灭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