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第 76 章(2 / 2)

萧令璋读完信,唇角微微上扬,眼中泛起温柔的光芒。

她提起笔,写下回信:

>“逸舟,昭宁既成,便是你我共同的家。待春暖花开之时,我必亲赴北疆,与你共赏盛世山河。”

窗外,春风拂面,桃花盛开。而属于他们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

萧令璋站在城墙上,望着远方渐渐平息的战场。风中夹杂着血腥与硝烟的味道,空气中仍残留着昨夜激战后的余温。她缓缓闭上眼,深吸一口气,心中却没有丝毫轻松之意。

匈奴虽退,但并未彻底覆灭。他们只是暂时撤军,等待下一次反扑的机会。而洛阳城虽保住了,却也元气大伤,守军伤亡惨重,粮草告急,士卒疲惫不堪。

“殿下。”身后传来林逸舟的声音,低沉而稳重,“敌人已经撤退,我们该回去了。”

萧令璋睁开眼,转过身,看着他那张满是疲惫却依旧坚毅的脸庞。她点了点头,“好,先去军营看看将士们的情况。”

两人并肩走下城墙,沿途皆是满身血污、神情疲惫的士兵。有人靠在墙角小憩,有人正包扎伤口,还有人低声哭泣,为死去的同袍哀悼。萧令璋脚步放缓,目光一一扫过这些熟悉的面孔,心中涌起一阵酸楚。

她走到一名年轻士兵面前,蹲下身,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辛苦了。”

那名士兵抬起头,眼中还带着泪光,声音沙哑地喊了一声:“殿下……”

萧令璋微微一笑,“你们都是英雄。洛阳能守住,是因为有你们在。”

士兵咬紧牙关,重重地点头,泪水终于忍不住滑落。

林逸舟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这一幕,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这场仗虽然赢了,但付出的代价太过沉重。而真正的大战,或许才刚刚开始。

***

回到府邸后,萧令璋立刻召集众臣议事。她坐在主位之上,神色冷峻,语气不容置疑:“眼下最要紧的是稳定民心、恢复生产、补充兵力。我命令,即日起全城戒严,加强巡逻,以防敌军再次来袭。同时,各地征兵令即刻下达,务必在一个月内补充三万新兵。”

“殿下!”兵部尚书王敬之站了出来,眉头紧锁,“如今战事刚歇,百姓尚未喘息,若再行征兵,恐怕会引起民怨。”

萧令璋淡淡扫了他一眼,语气平静却透着威严:“若不尽快补充兵力,等匈奴再度来犯,谁来保护这座城?谁来守护百姓?”

王敬之被问得一时语塞,脸色难看,却不敢再多言。

“此外,”萧令璋继续道,“立即派遣使者前往南疆,向南诏国借粮,以解燃眉之急。另外,户部需重新清查户籍,统计灾民人数,安排赈济事宜。”

众人纷纷应声领命,气氛凝重而紧张。

待朝会散去后,林逸舟留了下来。他站在殿门口,望着萧令璋疲惫的身影,轻声道:“殿下,你太累了。”

萧令璋抬眸看向他,嘴角微微扬起,“你说得对,我是累了。可我不累,还能指望谁呢?”

林逸舟沉默片刻,走上前几步,低声说道:“我会一直陪在你身边,替你分担一切。”

萧令璋看着他坚定的眼神,心中忽然生出一丝暖意。她轻轻点头,“谢谢你,逸舟。”

两人对视良久,仿佛有千言万语,却又无须多言。

***

数日后,南诏国答应借粮,并派使节前来洛阳洽谈具体事宜。与此同时,各地援军陆续抵达,洛阳城的防御力量得以迅速恢复。

然而,就在局势稍显平稳之时,一封来自北疆的密报打破了这份短暂的安宁。

“殿下!”侍卫快步闯入书房,手中拿着一封加急密信,“北疆急报!匈奴主力已秘密集结于漠北,似乎正在策划新一轮攻势!”

萧令璋猛地站起身,接过密信仔细阅读。她的脸色逐渐变得凝重,最终缓缓合上信纸,抬头看向侍卫,“立即派人通知林先生,让他火速赶回洛阳,共商对策。”

“是!”侍卫领命而去。

林逸舟接到消息后,连夜启程返回洛阳。三日后,他风尘仆仆地出现在公主府门前。

萧令璋亲自迎他入内,两人相对而坐,气氛凝重。

“情况比预想的还要严重。”林逸舟沉声道,“匈奴这次并非试探,而是真正要倾尽全力南下。他们的目标,很可能是直取洛阳。”

萧令璋眼神微凝,“你觉得,我们该如何应对?”

林逸舟沉思片刻,缓缓开口:“正面迎战不可取,敌强我弱,硬拼只会吃亏。不如采取迂回战术,设伏截击其补给线,打乱其节奏,使其陷入被动。”

萧令璋点头,“此计可行。但执行之人必须极为谨慎,不能暴露行踪。”

“我亲自带队。”林逸舟毫不犹豫地说道。

萧令璋怔了一下,随即皱眉,“你刚回来,还未休息,怎能再去冒险?”

林逸舟看着她担忧的眼神,语气柔和了几分,“殿下,我熟悉地形,也了解敌军动向。若论最适合的人选,非我莫属。”

萧令璋沉默片刻,终究没有阻止他。她深知,此刻不是讲情面的时候。

“那你小心行事。”她叮嘱道,“务必活着回来。”

林逸舟郑重地点头,“一定。”

***

夜色降临,洛阳城内灯火通明。而在城外某处密林之中,一支精锐小队悄然集结,准备出发。

林逸舟站在队伍前方,目光如炬。他回头望了一眼远处的城楼,心中默念:殿下,等我归来。

然后,他转身,带领队伍消失在黑暗之中。

而萧令璋,则独自站在书房窗前,望着夜空,心中默默祈祷。

这场战争,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