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万元户(1 / 2)

第38章万元户(第1/2页)

吉米和尤马舍夫互相交换了联系方式,到了第二天,特意起了个大早去报刊亭。

打开最新的《列宁格勒真理报》,嘴角难以抑制地往上扬。

尤马舍夫果然没让他失望!

关于特鲁索娃的报道不但赫然在目,更是以专题的形式占据版面的显眼位置。

吉米快步回到家里,扬了扬手中的报纸,“萨沙姑妈,您上报纸了!”

话音刚落,正在刷牙的奥丽娅端着水杯就跑了出来,定睛一瞧,立刻兴奋道:

“妈妈,真的是你!真的上报纸了!”

这话一出,特鲁索娃急匆匆地走出厨房,在围裙上擦了擦手,手指微微发颤地接过报纸。

从上到下仔细地看了遍报道,脸上交织着激动和惶恐,“我这辈子都没想过能上报纸。”

高兴之余,又不免担心起来,“吉米,这会不会惹来什么麻烦啊?”

“妈妈,你想太多了,能有什么麻烦?”奥丽娅跑到卫生间,漱了漱口。

“萨沙姑妈,您放心吧,这不但不是坏事,反而是件大好事。”

吉米笑了笑,“这篇报道如果反响好的话,没准您以后出门摆摊,要把这份报纸带在身边。”

特鲁索娃很是诧异:“为什么?”

吉米回答:“万一再有警察盘问,你就可以把报纸掏出来给他们看。”

特鲁索娃惊叹道:“这报纸能有那么大用处?”

吉米解释说:“当然,您现在可不再是普通的摊贩,是上过报纸的摊贩,是被宣传成正面典型的摊贩。”

“这、这报道真的能火吗?”

特鲁索娃将信将疑。

“不能说百分之百,只能说很有可能。”

吉米心里乐开了花,姑妈镀了这么一层金,摆摊的时候就能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这样一来,就算自己9月份要上预科班,也能保证姑妈摆摊时的安全。

………………

伴随着《列宁格勒真理报》的发行,“摆摊”、“套圈”、“个体经济”等新鲜的词汇迅速进入了公众的视野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好奇,让越来越多的人对这种低成本的个体劳动跃跃欲试。

消息如风一样传播,很快也传入到伊利亚特拉伯的耳中。

他一目十行地翻阅报纸,突然拍了下额头,恍然大悟的同时,脸上带着几分懊悔:

“哎呀!我怎么就没想到,我怎么就没想到这一招呢!”

“大哥,你怎么了?”

长发嬉皮士放下擦拭到一半的酒杯。

伊利亚特拉伯豁然起身,“快,马上让人去小白桦商店,给我买100个,不,300个塑料圈。”

“塑料圈?”长发嬉皮士挠了挠头,完全跟不上他的思路,“大哥,我们买这玩意干什么?”

“你个可以进博物馆的蠢货!”

伊利亚特拉伯把报纸卷起来,敲了下他的脑袋,“你没看这报道吗?”

简单地解释了一番,“到时候把这摊子摆到我们的地盘,还有迪厅外头,那些常来光顾的学生一定会喜欢。”

“高啊,大哥,还是您聪明!”

长发嬉皮士这才反应过来,连忙奉承。

“不是我聪明,是这个大妈聪明,真亏她能想出这么好的点子。”

伊利亚特拉伯重新展开报纸,把专题报道从上到下仔细地看了一遍。

当看到特鲁索娃含辛茹苦养育的侄子名叫吉明·尼古拉耶维奇·维克多时,整个人一下子就愣住了。

“不会这么巧吧?是同名同姓,还是说,还是说,就是我认识的那个吉米仔?”

“大哥,您要想知道还不简单,直接把他约出来,当面问问不就知道了。”

看着老大变幻不定的脸色,长发嬉皮士出声建议。

“也是。”

伊利亚特拉伯摸了摸下巴,“这阵子光顾着外贸支票和小白桦商店的生意,好久都没跟吉米仔联系了,也不知道他最近过得怎么样?”

……………………

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在忙碌中飞逝。

距离外贸支票禁用以及小白桦商店关停的日子,只剩两天。

吉米靠着摆摊、供货和倒腾外贸支票,让最初投入的全部身家,2000多卢布,已经变成了惊人的7438.6卢布。

看着如小山高的钞票,奥丽娅和特鲁索娃瞠目结舌。

她们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钱,况且这还不是全部,从小白桦商店抢购来的烟酒罐头,还有不少存货。

“再加上摆摊的收入、家里的存款,呀,我们家岂不是要有1万卢布了!”

特鲁索娃的声音有些发颤,下意识地吞了吞口水。

“没错,从今往后,我们也是万元户了。”

吉米嘿然一笑。

在八十年代的华夏,万元户可了不得!

而在此时的苏联,同样如此,1万卢布是什么概念?

相当于一个国营工厂厂长2年的工资!23戈比的面粉可以买4万多斤,放眼整个苏联,已经是全国2.8亿人口里的前10%,毕竟这年头,大部分老百姓家庭的储蓄也不过两三千卢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