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嘘!”
瞧见墓砖的刹那,我赶忙提醒南瓜:“别着急,动作轻点儿!”
此时我们所处的位置,是西耳室北侧墙壁外,虽说在地下十余米的深度,但如果声音太大,还是有可能被地面的人听见的。
“好嘞川哥!”南瓜认真点头,动作立即变得小心翼翼。
几分钟后,耳室外壁被清理出来。
第二次见到北魏砖室墓,感觉区别还是蛮大的。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纹饰。
青州傅显灵墓属于北魏洛阳时期,当时已经经历了孝文帝改革,砖纹具有显著的汉化特点,是菱形的几何纹,但眼前的这一座,如果只从外侧看的话,仅有三道简单的阴刻弦纹。
这种纹饰的目的不是美观,而是为了方便砌筑的时候对齐。
至于砌筑工艺,则是最为常见的“三顺一丁”,顺层错缝平砌。
“咋弄啊川哥?”南瓜抹了把汗问。
“别急,我想想!”
说着我示意他靠后,凑上去徒手锤了锤砖面。
很瓷实。
能感觉出来,绝对不只一层。
这就不赖,说明东家的级别相当不低。
因为平城时期的北魏砖室墓,单层是主流,只有少数高等级选手,才会采用多层砌筑。
也只有那些多层砌筑的砖墓,才能埋藏千年岁月,依旧屹立不倒,等待着后世的有缘人来发掘。
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大同司马金龙墓。
这人是西晋皇族后裔,入魏后官至司空,爵至琅琊王,而且还娶了北凉公主当老婆,因此尽管他生活在平城时期,墓室依旧全面采用了双层砌筑工艺,并且模仿汉地宫殿,做成了“重檐”结构,可以说是相当的豪华。
不过很可惜,被盗了。
除了一些零零散散的小东西,大件儿基本只剩下五块漆画屏风,是大同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耳室处在边缘位置,甭管怎么搞,对墓室主体的影响都不大。
因此正常来说,这时候就应该上大锤,不要说小安哥,就我这小体格子,五锤之内也绝对能给它干开。
但问题是,我们现在不正常。
我们上面有人。
必须悄悄进行,打枪地不要!
盘算了三秒,我直勾勾盯着砖墙底部,开口吐出一个字:
“挖!”
古有孙武子釜底抽薪,今天我沈平川就来个墙底破墓!
接过铲子,我立即开始猛刨。
只要挖到耳室底部,从下方把地基结构破坏,自然就能一点点的拆上来。
这活儿听起来很是牛逼,实则一点儿难度没有。
仅仅两分钟不到,耳室地基就逐渐裸露出来,是五层错叠平铺、灰浆勾缝的青砖,再往下是大概二十公分厚的河卵石。
将卵石掏出来一部分,拔出匕首切进缝隙,轻轻一撬,原本紧实的墓砖,直接就被我弄松了。
很快。
一道宽五十、高一米的小门被拆了出来。
墙内就是西耳室,因此我们拆砖的过程中,逐渐就看到了陪葬品。
主要是车马器。
但不同于春秋战国,没有軎辖、辕首、当卢那一类的东西,取而代之的,是一整套木构彩绘的车马明器模型。
大概一米多长,五六十公分高,单辕双轮形制,辕前立有一只木马,车厢上的彩绘掉了,不过根据线条还是能大致看出来,画的是红色的帷幔。
这东西传承到现在,就变成了给逝者烧的那种纸扎小汽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