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送子读书(第1/2页)
退出玄镜洞天,孟旭五指摩挲镜面,心中不禁万分感慨。
自己早已认命,没想到却得来这扭转人生的机会。
“玄镜洞天内的土地远比村里的上等良田更肥沃,若能种植些名贵药材,少量出售,既不易引起他人注意,今后家中也将再不缺银两。”
孟旭把玄镜藏在床头,以被褥掩盖。随即褪去衣裤躺倒在床,闭目浅睡。
忽得至宝,让孟家日后有崛起希望,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往往会有事与愿违的意外。
孟旭作为眼下唯一知晓玄镜秘密的人,更该好好休息,让自己冷静下来,保持平常心。
以防凡人得志,欣喜显露于表,让有心人观面察觉。
——
日落西山,红霞满天。
孟家篱笆院墙外,一个约莫五六岁的孩童背着竹筐,慢悠悠的从院门走进。
筐中积有五畜干粪,蝇虫缭绕。
虽然惹人生厌,但在乡下,这可是农夫眼中的黄金宝,可化为肥力让自家农田里的作物增长产效。
孩童虽然穿着破旧,但白白净净,生有一双丹凤眼,看着倒像是县里富户商贾家的少爷。
他将竹筐卸下放在院中,拿来葫芦瓢从水缸舀水洗手,这才进了瓦屋。
“娘,我拾粪回来了。”孟天凌乖巧喊道。
屋内桌边,早已放鸭归来的孟天明此刻正剥着蒜瓣,好作为待会糙米下饭的佐料。
“去里屋把你爹喊起来吃饭,从正午回来到现在足足睡了两个时辰,怕不是最近农忙累坏了身体。”
谢雨兰捧着一碟萝卜片从灶房走出,脸色担忧又心疼的说道。
作为家中的主心骨,孟旭若是身体出了什么麻烦,整个家不亚于天塌一般。
“知道了。”
孟天凌乖巧的点了点头,转身走向里屋。
很快孟旭便驮着自己的小儿子,肩上骑大马的一同从里屋走了出来。
“你怎么不早些喊醒我,这都天黑了,田里的活还没干完呢。”孟旭揉着眼睛坐下问道。
这一觉睡的神清气爽,自打娶妻成家后,孟旭已经很久没这么深睡过了。
“看你睡得香,难得你白日回来,索性多睡会,田里作物也不差你这半日偷闲。”谢雨兰递来碗筷,温柔的笑道。
孟天明抱着陶碗,神情认真:“爹,让我跟你一起下地干活,这样你就不会那么劳累了。”
“还有我,凌儿也要帮爹爹干活。”孟天凌举手附和。
孟旭欣慰的露出微笑,伸手揉了揉孩子的脑袋:“两个臭小子,人都还没锄头高就想着下地,等你们长大后再说,现在先吃饭。”
在外忙活一天,不是给人放鸭就是四处拾粪,两个孩子正是长身体的年龄,早已饥肠辘辘。
他刚放话,孟天明和孟天凌便抱着碗筷,囫囵吞枣般的大口吞咽。
孟旭并未着急动筷,反而望着妻子询问道:“雨兰,如今家中积攒了多少银两?”
在与谢雨兰成亲后,孟旭便是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
孟家的钱囊子和支出收入,皆交由女方打理。
听到孟旭发问,谢雨兰不假思索的答复:
“这些年支出家中口粮,衣物医药,婚俗礼金,灾年借贷,修缮房屋,目前有9两银子。”
孟旭颔首,对于佃农来说,能攒下9两积蓄已算是极好的情况。
也就是这些年柴桑村少有天灾人祸发生,田收比较稳定。
要不然大部分佃农都难以积攒到超过5两之数。
甚至有些地方的佃农还会因为无法偿还年初跟地主的借贷,只能卖身为奴。
或者将长子送予地主当僮仆,妻子改嫁换彩礼。更甚至举家逃亡,成为没有户籍的流民。
可9两银子对于孟旭的买田梦而言,依旧是遥不可及。
九江县内的土地交易,良田每亩明码标价为12到15两。
再加上官府收的契税、丈量费、中人费、过户费、文书抄写费,地契官纸费等等,又是一笔不小的额外支出。
当年孟旭他爹花钱打点入了本地的户籍,倒是给子孙后代留了一个好处。
在购置土地时无需村中里甲出具良民状的担保,要不然又是一笔钱。
可即使如此,孟旭想要在柴桑村买下一亩良田,起码得保证手中有16两现银。
然而仅凭购买一亩地,仍然无法让孟家后代过上好日子。
佃农家族想要翻身,没有四五代子嗣的吃苦耐劳,根本不可能做到。
如此一来,身为凡人的孟旭显然无法活到那个时候,更看不到孟家崛起的盛况。
“雨兰,我们选个孩子送去村里的陈氏私塾读书吧。”
孟旭沉吟良久,神情坚定的出声说道。
“读书?”
谢雨兰脸色一愣,不知自己夫君为何会突然提出如此言论。
陈氏私塾是柴桑村有名富户陈家,专门花钱从县里聘请来塾师开办,除了教育自家子女以外,也允许佃农子弟缴费附读。
攒钱买地一直以来都是孟旭的愿望,一家四口多年来也一直都在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拼搏,不敢有多余的花销。
可现在,孟旭竟然要花钱了。
送孩子去私塾读书可不是一件小事,不仅每年需要2两银子垫付学堂方方面面,也意味着家里要少一个负责赚钱的男丁。
对于佃农家族来说,这个提议非常不切实际。
只因读书能给家里带来的利益太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