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03.老白指路(第2/2页)
“成!白师傅敞亮!”
徐军痛快地答应了。
老白利索地开了票,数了钱递给徐军。
“对了,”
老白收好黄精,似乎想起了什么,“你小子上次说,还差着做门窗的‘细料’?”
“是啊,刘扒皮那只有粗料,做大梁行,做窗棂子有点暴殄天物,而且还没干透。”
徐军叹了口气。
“嘿嘿。”
老白神秘一笑,从柜台底下摸出一张皱巴巴的名片,递给徐军。
“你去县里的东方家具厂,找个叫赵木匠的车间主任。”
“赵木匠?”
徐军接过名片。
“对,那是鲁老头的师弟!也是个木痴。他那儿有些压箱底的老榆木和水曲柳,都是干透了的好料,本来是留着做出口家具的边角料,但做你的门窗,绰绰有余!”
“你就说,是我老白让你去的,再带上两斤你那燎鹿肝……这事儿,准成!”
徐军眼睛一亮。
这才是真正的人情世故!
一环扣一环,只要你手里有货,这路,就能越走越宽!
“谢了,白师傅!”
徐军一抱拳,转身就要走。
“哎,等等!”
老白叫住他,从柜台上的药罐子里抓了一把红红的枸杞和几片黄芪,用纸包好,扔给徐军。
“拿回去!给你家那小媳妇儿泡水喝。”
老白摆了摆手,“大冷天的,跟你这糙老爷们儿折腾,也不容易。给她补补气!”
徐军握着那包轻飘飘却又沉甸甸的药材,心中涌过一阵暖流。
这,就是那个年代的人情味儿。
不讲虚的,都在这实实在在的关照里。
……
中午12:30,靠山屯,徐家新房工地。
日头正毒,晒得人脊背发烫。
徐军赶回屯子时,正赶上饭点,但他没急着回老屋吃饭,而是先拐到了新房工地。
离得老远,就看见那三间正房的青砖大墙,已经齐刷刷地起到了房檐高!
在那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灰青色的砖墙显得格外厚重、踏实。
石大夯正骑在脚手架的顶端,手里的瓦刀叮当一响,敲得那叫一个脆生!
“封顶咯——!”
随着这一声吆喝,最后一块青砖稳稳当当地安了家。
而在墙底下,鲁老头正围着那件裹着新棉袄的弓胎转圈,嘴里念念有词,像是在跟那神弓说话,又像是在给这新房叫魂。
“军哥!”
一声清脆的呼唤穿透了喧嚣。
李兰香眼尖,一眼就瞅见了站在路边的徐军。
她手里还拿着那个盛汤的大铁勺,脸上沾着灶坑里的黑灰,额前的头发被汗水打湿了一绺,贴在脸上,可那笑容,却比这正午的阳光还要灿烂。
“快来!今儿个石师傅说了,墙砌得顺,下午就能搭架子,准备封顶了!”
她像只欢快的小燕子一样飞奔过来,到了跟前又有点不好意思,用围裙擦了擦手,“饿了吧?锅里给你留了最大的大骨棒!”
徐军看着眼前这个满眼都是自己的女人,又抬头看了看那座即将遮风挡雨的大瓦房。
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贴身内兜——那里揣着刚换来的一百二十块钱巨款,还有老白特意给的那包红枸杞。
钱,是底气;药,是情分;房,是日子;人,是命。
这一刻,这四样东西在他心里汇成了一股热流。
他伸出手,轻轻帮妻子把额前那缕乱发别到耳后,声音低沉而有力:
“我不饿,心里饱。”
他转头看向县城的方向,目光如炬。
“兰香,把家看好。下午,我得去趟县里。”
“既然龙骨立住了,那门窗细料也不能含糊。”
“我要去把那最好的老榆木给盘回来!”
“让咱们这大瓦房,不仅要稳当,更要亮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