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祜终于放下了茶杯,杯底与桌面碰撞,发出一声清脆的微响。
他抬眼看向胤禔,目光平和:“为什么?”
胤禔似乎没想到承祜是这个反应,他愣了一下,随即苦笑道:“大哥,你觉得,我争得过你吗?”
“论嫡庶,你是中宫嫡出,是皇额娘的儿子,是名正言顺的太子。”
“论军功,你亲率大军北征,打得罗刹国丢盔弃甲,望风而逃。我在京城里,每日不过是练练骑射,听师傅们讲些陈词滥调。你的功绩,是实打实从尸山血海里拼出来的,我拿什么跟你比?”
“论人心……”胤禔的声音顿了顿,眼神变得更加复杂,“朝堂上那些人精,哪个不对你心悦诚服?就连宫里的侍卫,提起太子爷,哪个不是一脸崇拜?”
“我听我额娘宫里的小太监说,御膳房、浣衣局,都有人偷偷给你做东西,为你祈福。”
“大哥,你天生就该是坐在那个位子上的人。”
胤禔的这番话,发自肺腑。
这不是畏惧,也不是奉承,而是一种近乎于崇拜的认知。
他最敬佩的就是强者,而承祜在他眼中,就是那个无论在哪方面,都让他望尘莫及的、真正的强者。
他从小就和胤礽跟在承祜屁股后面,看着这个大哥如何读书,如何练剑,如何待人接物。
承祜的光芒太过耀眼,以至于他从未生出过与之比较的心思,只有追随。
“皇阿玛的心思,我懂。可我不想当那块被人利用的磨刀石。”胤禔的目光坦荡而真诚,“与其被当成棋子,去干些兄弟相残的蠢事,我更愿意跟着大哥你。”
“将来你君临天下,我为你镇守国门,征战沙场。”
“这,才是我胤禔该干的事!”
说完这番话,胤禔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定定地看着承祜,等待着他的裁决。
“你能这么想,我很高兴。”
承祜终于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笑意,如春风化雨,瞬间驱散了书房内所有的紧张。
他站起身,走到胤禔面前,伸手,重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你说的没错,皇阿玛让我们一同上朝,是历练,也是制衡。但我们是兄弟,不是敌人。”
承祜的目光变得深远而锐利,仿佛能穿透这宫墙,看到未来波澜壮阔的天下。
“大清的未来,不是靠内斗斗出来的。西边,准噶尔部贼心不死;东南沿海,倭寇与海盗时有侵扰;更不用说,这天下万民,还需要我们去让他们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我一个人,做不完。”
他转过头,直视着胤禔的眼睛,那双仿佛蕴含着星辰大海的眸子里,满是信任与期许。
“你善骑射,通兵法,是天生的将才。将来,大清的铁骑,需要你来统帅。胤祉博闻强识,可为我管理文教,编纂典籍。胤禛性子沉稳,心细如发,是治理内政的好手。保成聪慧,将来亦可为我分忧。”
“我们兄弟,各有所长,若能同心同德,何愁盛世不来?”
胤禔被承祜描绘的这幅蓝图彻底震撼了。
他从未想过,原来在自家大哥的心中,早已为他们每个人都规划好了未来。
他只觉得一股热血从脚底直冲头顶,眼眶都有些发热。
“大哥……”胤禔激动地不知该说什么,半晌才憋出一句,“我明白了!日后,但凭大哥差遣,胤禔万死不辞!”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承祜笑着将他按回到椅子上,把那杯已经微凉的茶推到他面前。
“记住,无论何时,我们首先是兄弟。”
胤禔端起茶杯,一饮而尽,仿佛喝下的不是茶,而是满腔的豪情与忠义。
当胤禔心满意足、步履轻快地离开毓庆宫时,心中的最后一块石头也彻底落了地。
承祜站在窗前,看着胤禔高大的背影消失在宫墙的拐角处,唇边的笑意久久未散。
这位二阿哥,他最大的弟弟,可真是为其他人开了个好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