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灾民当中,他算是混的比较好的。
而且,也非常庆幸,当年留了下来。
之前那些返回故里的灾民,即便是有田可种,也没几个能比他现在混的好。
太子朱标连连点头,惊奇不已。
一个灾民,带着家里活下来的人口,在齐王府的作坊里打了几年工,就在青州城买下了一套产业,说起来简单,但这其中,也必然充满辛酸。
不过在短短几年时间,能做到这一步,可以说是非常难得的,如果没有齐王府的那些作坊,他们也不可能这么顺利的在青州城站稳脚跟。
旁边一名詹事府的官员问道:“当年留下来的灾民,都在青州城买房了吗?”
那店老板连连摇头笑着说道:“那怎么可能,如今的青州城,可不是以前的小县城了,房价也越来越贵,大部分人,还是散落到齐鲁大地的其他城市。”
“如今,齐王府的作坊,也不仅局限在青州城,像济南府、莱州府曲阜等等,都是有的。”
太子朱标等人,对视一眼,眼神中,都满是震撼之色。
众人从这里离开的时候,詹事府的官员忍不住说道:“太子,这齐王殿下果真是好手段呀。不但把那么多灾民留了下来,还让他们在齐鲁大地彻底扎下了根儿!
短短几年时间,置办产业,繁衍生息,不容易啊。”
太子朱标也是非常震撼。
大明王朝地域广阔,几乎每年都会有地方发生自然灾害,灾民的惨状自然是无需多说,很多人流离失所,一无所有,即便是熬过了灾情,家也已经没了。
想要重新打造起一片家业,谈何容易?
在商贸没有如此发达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给一些大地主或者是达官权贵做佃农,以此活命。
说白了,就是自己不占有土地,而是租赁地主的土地来种,他们成了地主剥削的主要承担者。
他们缴纳地租,还要服各种劳役,承受最繁重的剥削。
在这个时代,没有自己土地的农民,其实是非常惨的,而想要缓过劲儿来,难如登天。
一般来说,只会遭受越来越多的压迫和剥削,很可能一辈子翻不了身。
因为种地,也并不一定就能丰收,还需要看天吃饭,但每年的赋税和劳役,却未必就会减少。
然而,留在齐鲁大地的这些灾民,短短几年光景,居然都置办了产业,繁衍生息,过着远比其他地区的老百姓,还要滋润的日子。
可以想象,齐鲁大地的原有居民,是何等的舒坦。
这里的生活水平,已经远远超越了其他地域的生活水准,甚至,连应天府一带的老百姓都比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