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完全超出他的预料。
他想求情,又怕触怒崇祯;
可若不表态,日后无人再愿追随他。
待午门外传来文官的哀嚎声,温体仁才上前躬身:“陛下息怒,言官虽有过分之举,但‘闻风而奏’确是祖训。锦衣卫近期擅杀大臣,也需稍加惩戒,免得天下人说陛下堵塞言路。”
这番话看似公允,实则是想借机削弱太子的势力。
崇祯也觉得廷杖数十名文官太过激进,担心引发文人群体不满,便低声问王承恩:“太子身边那个锦衣卫百户,叫什么名字?”
“回皇爷,名叫岳洋。”王承恩小声回道。
就在崇祯思索对策时,午门外突然传来一声嘶吼:“陛下!太子擅杀大臣,动摇国本,臣死谏——请废黜太子!”
“愚蠢!”
温体仁脸色瞬间变绿,心中暗骂。
“废太子”三个字岂是能随意说的?
这简直是自寻死路!
崇祯也听到了这句话,怒火再次爆发,刚要下令将此人凌迟,李若琏匆匆进来禀报:“陛下,三名老御史听闻要废太子,已在午门撞死,以死明志!”
“混账!”崇祯气得将御案上的奏书扫落在地,“这些文官简直是疯了!继续廷杖,谁敢再提‘废太子’,格杀勿论!”
温体仁吓得连忙跪倒:“陛下息怒!此事需从长计议,切勿激化矛盾!”
李邦华、张之极等忠臣也纷纷劝谏,生怕崇祯真的大开杀戒,引发更大混乱。
崇祯在御阶上踱来踱去,心中满是疲惫。
他终于明白,为何万历帝多年不上朝,天启帝沉迷木工:文官集团的贪婪与固执,早已成了大明的毒瘤!
可他既没有魄力斩杀所有文官,也不可能废黜太子,只能在两者间寻找平衡。
片刻后,崇祯停下脚步,对王承恩下令:“传旨:升吴孟明为锦衣卫指挥使;李若琏降为南镇抚司千事,高文采降为北镇抚司千事;锦衣卫百户岳洋,升为锦衣卫千事!”
说罢,他拂袖而去,连“退朝”都懒得说。
王承恩高声宣读圣旨,殿中文臣瞬间明白。
吴孟明是文官之后,让他任指挥使,是给文官集团一个交代;
李若琏、高文采虽被降职,却仍握有镇抚司实权;
提拔岳洋,则是在暗中保护太子的势力。
崇祯又在玩“平衡术”,既安抚了文官,又没彻底削弱太子。
温体仁见状,连忙带头高呼:“吾皇圣明!”
其他文官也只能附和,一场朝堂风波,暂时以“各打五十大板”收场。
此时的万岁山校场上,朱慈烺正与周遇吉一起训练东宫卫队。
队员们整齐列队,平端着线膛枪,枪杆上还吊着一小块石头,纹丝不动。
这是朱慈烺特意设计的训练方式,为的是增强士兵的持枪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