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大明,我皇太子,逆天改命> 第140章 议政务筹谋,借军饷崇祯窘迫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0章 议政务筹谋,借军饷崇祯窘迫(2 / 2)

他的所作所为,使得明末本就动荡不安的政局更加混乱,朝廷内部派系林立,互相倾轧,无法形成合力应对内忧外患,加速了大明王朝的灭亡。《明史》是由后来投靠建奴的东林党人和一些文人编写的,他们对曾经大力打压东林党的温体仁自然恨之入骨,若温体仁真有贪污受贿的丑闻,他们绝不会手下留情,定会在史书中大肆抹黑,添油加醋地描述他的贪腐行为。

如今看来,温体仁确实没有贪污行为,这让朱慈烺有些为难。他曾强势打压东林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东林党对朝政的掌控;为官清廉,不贪财好色,在明末官场中堪称一股“清流”;虽结党营私、打压异己,但并未直接祸害百姓,而且如今已经被罢官,失去了权力,对朝堂再也无法造成影响。若是再对他赶尽杀绝,灭他家族,是否有些过分?是否会让朝中大臣觉得自己过于残暴?

就在朱慈烺纠结于如何处置温体仁,反复权衡利弊时,殿外突然传来小太监二喜清脆的声音,带着几分急促:“小爷,皇爷在乾清宫召见您,让您即刻过去,说是有要事商议!”

听到崇祯召见,朱慈烺立刻收起思绪,不再纠结温体仁的事,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袍,确保服饰整齐得体,然后快步走出钟粹宫,朝着乾清宫的方向走去。一路上,他心里暗自猜测:父皇这个时候召见自己,莫非是为了军饷的事?还是建奴那边有了新的动静?

乾清宫内,气氛却与钟粹宫截然不同,显得格外压抑。崇祯皇帝身着龙袍,正疲惫地坐在龙椅上,眉头紧紧锁在一起,形成一道深深的纹路,脸上布满了愁容,眼神中满是焦虑和无奈,往日的威严消散了不少。

看到朱慈烺进来,崇祯脸上的愁云才稍稍散去一些,露出一丝难得的笑容,语气也变得温和起来:“皇儿来了,快免礼,平身赐座!来人,给皇太子看茶!”

“谢父皇!”朱慈烺躬身行礼,动作标准规范,然后在一旁早已准备好的椅子上坐下,没有丝毫拖延,开门见山地问道:“不知父皇今日召见儿臣,有何事吩咐?是否是建奴那边有了新的动向,还是军饷方面又遇到了困难?”

崇祯脸上露出几分尴尬的神色,他有些不自然地搓了搓手,眼神躲闪了一下,才缓缓开口,声音带着几分不好意思:“皇儿,实不相瞒,如今大明各处都在催要银子,情况十分紧急。北边的边军长期缺乏军饷,士兵们早已怨声载道,再不发军饷,恐怕会发生兵变;各路前来勤王的兵马也在城外等着粮饷,若是不给他们发饷,他们根本不肯出力打仗,甚至可能会哗变;就连京城里的官员俸禄,都快发不出来了,不少官员已经开始抱怨。”

他停顿了一下,深吸一口气,像是下定了巨大的决心,继续说道:“父皇知道你最近通过各种办法,筹措了不少银子,缓解了一部分军饷压力。不知你手中是否还有结余?父皇想向你暂借两百万两银子,先解燃眉之急,等将来国库充盈了,再还给你,如何?”

“我靠!”朱慈烺心中暗自惊讶,差点没控制住自己的表情,“父皇竟然亲自开口向自己借银子?以前他那么爱面子,自尊心极强,就算再缺钱,也绝不会轻易向别人低头,更别说向自己的儿子借钱了。如今竟然连‘借’字都能说出口,看来是真的走投无路了,连皇帝的脸面都顾不上了!”

虽然心中十分惊讶,但朱慈烺并未表现出来,他依旧保持着恭敬的态度,对着崇祯拱手笑道:“父皇,儿臣前两天确实筹措到了两百多万两银子,不过前段时间,给东宫卫队和勇卫营的将士发放德胜门之战的赏银,以及给战死将士的家属发放抚恤金,已经用掉了一百二十万两,如今手中只剩下一百三十多万两银子。这些银子,儿臣直接交给父皇便是,谈何借不借的?不用还!将士们为大明浴血奋战,抛头颅洒热血,本就该得到丰厚的赏赐,这笔钱本就该由朝廷支出,儿臣只是提前垫付罢了,能为父皇分忧,为大明出力,是儿臣的荣幸。”

崇祯闻言,顿时大喜过望,脸上的愁容一扫而空,激动得差点从龙椅上站起来,连忙说道:“好!好!真是朕的好儿子!不愧是朕寄予厚望的皇太子!父子同心,其利断金!有你这句话,朕就放心了!朕这就让户部的人过来,把银子送到户部国库,朕向你保证,一文都不会私用,全部用于发放军饷和官员俸禄,绝不让银子白白浪费!”

朱慈烺却轻轻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一丝担忧的神情,语气沉重地说道:“父皇,儿臣倒是希望您能贪心一些,把这些银子留下一部分,或者直接由东宫派人负责发放军饷。您难道忘了,国库中的银子,只要经过户部那些官员的手,至少会有小半被他们贪污瓜分,层层克扣,真正能用到将士们身上的,恐怕不足半数。到时候,将士们拿不到足额的军饷,依旧会心生不满,军饷紧张的问题还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反而会让那些贪官污吏从中渔利,损害大明的根基。”

崇祯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了,他重重地叹了口气,语气中满是无奈和痛苦:“皇儿,朕何尝不知道户部有贪官?何尝不想严惩那些蛀虫?可如今各路勤王兵马都在城外等着军饷,军心浮动,若是再不及时给他们发军饷,他们很可能会哗变,甚至会投靠建奴或流寇,到时候局面就彻底失控了!没有兵马,如何抵御建奴,把他们赶出关去?朕也是没有办法啊!只能先满足他们的要求,稳住军心,等将来平定了外患,再慢慢整治户部的贪官污吏!”

朱慈烺看着崇祯那副无奈又无助的模样,心中不禁有些感慨。这就是大明的皇帝,空有复兴国家的远大志向,想要励精图治,拯救大明于危难之中,却处处受制于人,被朝中的贪官污吏、拥兵自重的将领所裹挟,根本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只能一步步妥协退让。

他清楚地记得,在历史上,崇祯皇帝对祖大寿、左良玉、刘泽清、吴三桂等将领,一直都是以安抚为主,哪怕他们拥兵自重、不听调遣、消极避战,也不敢轻易责罚,就是因为担心他们会率兵投靠建奴或流寇,让本就岌岌可危的大明雪上加霜,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如今,为了军饷,他更是连皇帝的尊严都放下了,向自己的儿子“借”银子,实在是可悲可叹。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