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3章 栽培少年郎(1 / 2)

[262小说]:262xs. c o m 一秒记住!

自那夜书房对谈之后,荣国府的天,便悄无声息地,变了。

贾政依旧是那个每日按时上朝、下朝后便躲入书房读圣贤书的工部尚书。贾母也依旧是那个在荣庆堂内安享尊荣、念佛吃斋的老太君。府中的一切,从表面上看,似乎与往日并无不同。

可那些在府里活了几十年的老人精们,却敏锐地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息。

环三爷的院子,不一样了。

往日里,那不过是府中最偏僻、最冷清的角落之一。而如今,每日里,竟有各处的管事,捧着账本,低眉顺眼地,前来“请示”。

王熙凤,这位说一不二的琏二奶奶,更是三天两头地往那小院里跑,一待便是半个时辰,出来时,脸上那股子热络劲儿,比对贾母还要亲近几分。

而新晋的工部尚书贾政,更是下了一道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命令——自此以后,府中所有内务开销、账目往来,皆需先经环三爷过目、点头,方可执行。

这道命令,无异于一道无形的圣旨,彻底宣告了贾环在这座府邸中,那至高无上的、仅次于贾母的实际权力。

曾经那个可以被随意欺凌、人人鄙夷的庶子,如今,已然成了这座百年府邸真正的、幕后的掌舵人。

对于这一切,贾环却表现得异常平静。

他没有急于推行那石破天惊的“三策”,更没有像个新官上任的暴发户一般,四处立威。他知道,贾府这艘千疮百孔的巨轮,想要掉头,非一日之功。任何操之过急的举动,都只会让这艘船,提前散架。

午后,贾环的小书房。

这里,已经成了贾兰和贾琮每日放学后,必定要来的“第二学堂”。

与家学里代儒所教的“之乎者也”不同,在这里,他们所学的东西,闻所未闻。

今日,贾环没有拿出任何书卷。

他只是将一本由恒源当送来的、薄薄的册子,放在了二人面前。

册子的封面上,只写着四个字——“漕运纪要”。

“琮弟,兰哥儿,”贾环的目光,从二人脸上扫过,“今日,我们不读圣贤书,我们来看看这个。”

贾琮好奇地凑了过去,翻开册子,只见上面记录的,都是些枯燥的数字和地名。

“京杭运河,通州段,官船一百二十艘,载粮八万石,耗时七日,报损一千二百石……”

“临清段,官船一百一十艘,载粮七万五千石,耗时六日,报损八百石……”

“淮安段,官船一百五十艘,载粮十万石,耗时九日,报损……五千石?”

贾琮念到最后,不由得“咦”了一声,脸上满是困惑:“三哥,这淮安段的损耗,怎么比别处高出这么多?五千石粮食,那得是多少银子啊!是不是这里的耗子,特别能吃?”

他这句天真的话,引得一旁的贾兰,也不由得莞尔。

贾环笑了笑,没有回答,只是看着贾兰,问道:“兰哥儿,你怎么看?”

贾兰没有立刻回答。

他的神情,异常专注。那双与年龄不符的、沉稳的眸子,紧紧地盯着那几行数字,眉头微蹙,手指在册子上来回比对着,仿佛在进行着某种精密的计算。

他不像贾琮那般,只看到了一个孤立的、异常的数字。

他看到的,是数字背后,所隐藏的逻辑与规律。

许久,他才抬起头,声音里带着一丝不确定的、却又异常冷静的推断。

“三哥,琮弟说得没错,这淮安段的报损,确实高得离谱。但我看的,是这后面的备注。”

他指着册子末尾的一行小字。

“这本纪要,是汇总了近三年的漕运数据。我发现,这三年来,通州段和临清段的报损率,基本都维持在百分之一到二之间,互有高低,这很正常。可唯独这淮安段,连续三年,每一年的报损率,都稳稳地,超过了百分之五!”

他的声音,变得愈发清晰,思路也愈发明确。

“三哥,琮弟说耗子能吃,可天底下的耗子,总不会只盯着淮安府的官船吃,还一吃就是三年吧?”

“天灾水患,也不可能连续三年,都只淹淮安这一段河道吧?”

“所以,”贾兰的眼中,闪过一道惊人的、锐利的光芒,他得出了一个让贾琮目瞪口呆的结论,“这根本不是‘报损’!”

❷𝟼❷𝕏𝕊 .𝐶o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