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赶出轨道组(第1/2页)
按照王余庆副组长的模型,在蓝星与太阳引力的拉扯下,月球的自转轴会发生规律的摆动。
这就是所谓的自转轴进动。
他甚至给出公式计算摆动的具体数值。
可是结果让人大失所望。
月球就好像是一个被人固定在那里的陀螺,自转轴稳定得可怕。
于是这就成为王余庆模型的一个漏洞。
对于这个漏洞,轨道组的整体态度是忽略,把注意力放在那些可以精准预测的数据上。
可陈燕容却总觉得不能轻易忽视这个问题。
黄芳道:“这不是什么大问题,王教授的模型在其他地方预测都很准确,偶尔有不准确的地方,未必是模型的问题。”
“我觉得我们可以准备开庆功会了。”
陈燕容无奈道:“不准确的地方可不止这一处,还有其他…”
“嘘!”
黄芳忙打断她,恨铁不成钢地说道:“你少说几句吧,别人难道不知道吗,为什么他们不说?”
“这个模型虽然有各种小问题,可已经是预测最准确的了,大家都指望依靠它获得国际领先地位,扬眉吐气呢。”
“你可别扫兴啊。”
陈燕容耸耸肩膀,不再多说,转身刷开轨道组的门禁,向晨会的会议室走去。
特殊天体研究院轨道组共有十二名研究员。
其中包括一名组长,一名副组长,四名业内资深教授组成的核心研究员团体,三名普通研究员,以及三名助理研究员。
陈燕容便是三名助理研究员之一。
说起来她也是领域内的新星,与她年龄相仿的同行口中,她也算是大神。
可是在这个办公室里却只是小角色。
常人看来高不可攀的学界大佬,也不过是进入这个办公室的门槛。
她能作为助理研究员参与进来,已经是沉甸甸的资历。
陈燕容很能认清自己的地位。
所以进门后,陈燕容把数据发放到各个位子,便低调地回到自己位于会议室角落的位子里,专心看起今天的数据。
早上八点,全部轨道组成员到齐。
组长黄维一今年六十几岁,是天体物理领域的祖师爷级人物,当今大夏帝国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大半要么出自他门下,要么也能与他扯上关系。
不过他年事已高,思维已经不像年轻时那样活跃,早就退出一线工作。
轨道组具体工作,都由他的弟子,也是轨道组副组长的王余庆主持。
王余庆今年还不到四十岁,正是年富力强的阶段,已经是相关领域的领头羊,如今又负责如此重大的项目,可谓春风得意,平日里看人时眼里都有三分傲气。
这位也是陈燕容心底里最羡慕的人物。
轨道组目前的工作便是为月球的运行轨道构建一个模型。
陈燕容自己构建过这样的模型,可总不能与观测数据拟合。
轨道组目前的主流模型就由王余庆构建,算是与观测数据最符合的模型,据说与国际上其他主要研究院的成果相比也不逊色。
如果最后证明,这就是月球运行的理想轨道模型,王余庆就有资格以自己的姓名为这个轨道命名,比如王氏轨道之类。
对于物理学者,能有一个由自己命名的自然现象,这是多大的荣耀。
陈燕容做梦都想有这样的成就,可惜她总不能提出更好的解释模型。
不过,对于王余庆的模型,她也始终觉得不太安心,
所有人到齐后,晨会便正式开始。
黄维一放松地坐在他专属的软椅上,让大家汇报今天的预告情况。
所谓预告情况,就是指王余庆模型对月球运行的预言情况。
为了支持月球研究,国家将名为“星瞳”的超算拨给研究所使用。
轨道组是研究所的重中之重,自然有算力倾斜。
超算会根据王余庆的模型,结合相关数据,模拟月球七十二小时的运行,然后根据观测数据判断模型的拟合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章赶出轨道组(第2/2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