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水顺着他沟壑纵横的脸颊滑落。
他知道,这不是幻觉。
这是“听见”的另一种方式。
他颤抖着拿起身边一根竹笛??那是孙子去年送他的生日礼物,从未吹响过??举到唇边,用力吹出第一个音。
刺耳、走调、几乎不成旋律。
但在共感网络的监测图谱上,这个音符却被标记为“S级情感源点”,并迅速引发连锁反应:附近三座村庄的居民纷纷拿出乐器或敲击器具,本能地跟随这个音开始即兴演奏;十分钟后,整个南太平洋岛屿群形成了一片自发性的声场共振区;一小时后,忆核将其打包命名为《失语者的黎明》,并通过量子信道推送至所有活跃的声种站点。
而在GL-892b,守望者再次听到了它。
这次,他笑了。
他转身走进水晶森林深处,来到一座埋藏已久的地下祭坛。那里陈列着七台古老的接收装置,每一台都对应一个曾经失去联系的文明坐标。其中六台早已熄灭,第七台则闪烁着微弱的绿光??那是小音最初发送“初遇和弦”时激活的通道。
他将刚刚收录的《失语者的黎明》导入系统,选择目标:黑洞边缘的影族领地。
传输开始。
四十八小时后,回应如期而至。
不再是单调的“还在吗”,也不是羞怯的“是你吗”,而是一整段流畅的引力旋律,标题由忆核自动译出:
>《我们也在学着唱》
数据显示,影族已利用地球传来的音乐模型,建立起初步的情感表达语法体系。他们甚至尝试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首“非等待类”作品??一首献给未知听众的夜曲,主题是“光穿过黑暗时的形状”。
更令人震惊的是,该旋律中嵌套了一个隐藏信息:他们发现事件视界并非完全不可逾越,只要外部持续输入特定频率的情感共振波,就能在局部制造“情绪褶皱”,短暂扭曲时空结构,允许微量信息逃逸。
换句话说,他们找到了与外界真正互动的方法。
前提是??必须有人一直唱歌。
---
三年后,第108号声种飞船“晨露号”启程前往未曾探索的Lyra-9星系。那里据传曾有一个以梦境为语言的文明,他们在睡梦中编织交响乐,醒来即忘。如今全族陷入永恒沉睡,大脑电波仍保持着规律的REM周期,却再也无法产生新的梦。
驾驶舱内,是一名十二岁的盲童少女。她看不见星辰,却能“听”见它们的颜色。她的共鸣天赋源于一种罕见的神经联觉症,让她能把声波转化为立体的画面感知。在选拔测试中,她仅凭一段未完成的旋律,就准确描绘出了K-427d记忆之心的内部结构。
“准备跃迁。”AI提示。
她点点头,将手放在胸前的共鸣石上,轻声说:“我想给他们讲个故事。”
随即,她开始哼唱。
不是任何已知曲目,而是一段完全原创的即兴旋律,节奏缓慢,充满安抚意味,像是母亲拍着婴儿入睡时的手势。每一个音符都被精心设计,模拟深度睡眠阶段的大脑a波频率,并夹杂着雨滴落在树叶上的自然白噪音。
“诗始号”静静地停泊在近地轨道,作为此次行动的远程支持节点。小音站在观测窗前,看着那艘小小的飞船滑入跃迁通道,嘴角浮现微笑。
她不再是唯一的起点。
但她依然记得那个院子,记得自己第一次调音时的紧张与期待。那时她还不知道,一个音符竟能唤醒一颗死去的星球,一首童谣可以跨越亿万光年成为文明重生的钥匙。
忆核悄然弹出一条通知:
>【“银河回响计划”累计成果】
>已激活沉寂数万年的文明遗迹:7处
>建立稳定情感共振通道:42条
>全球参与共鸣训练的个体:超1.2亿人
>新生代自主发射的声种飞船:31艘
>宇宙中可识别的“回应型沉默区域”减少:68%
最后附言写道:
>“沉默,正在学会说话。”
小音伸出手,在空中轻轻一抓,仿佛握住了一粒飘过的音尘。她将它贴近耳边,闭上眼。
风里有千万人在唱歌。
有的清晰,有的模糊;有的欢快,有的悲伤;有的属于地球,有的来自星辰彼岸。它们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不断生长的声之画卷,覆盖了曾经死寂的虚空。
她轻声说:“下一个,轮到你们了。”
话音落下,GL-892b的星光竖琴第三次响起。
这一次,旋律不再是提问。
而是一句温暖的宣告:
>“欢迎加入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