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都市小说>外科教父> 1259章 遍地开花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259章 遍地开花(1 / 2)

顶尖人才的加盟,如同给正在艰难爬坡的“破壁”联盟注入了高能量的燃料。

这股汇聚而来的智力洪流,迅速改变了联盟内各核心企业的研发生态,使其从以往相对封闭,跟随的技术氛围,一跃成为充满国际化视野与前沿创新活力的“技术热土”。

黄佳才花费巨额资金建立的破壁实验室,聚集了大量顶尖人才,他将这些人才派往联盟企业驻点研发。

基腾科技的王总,那个曾经在动摇中被黄佳才“敲打”过,内心经历过激烈挣扎的老牌企业家,此刻正站在他那原本有些陈旧,甚至带着机油和金属碎屑味道的研发车间里,看着眼前焕然一新的景象,眼眶不禁有些湿润。这里

不再仅仅是老师傅们凭经验敲打锉磨的场所,更像是一个融合了传统技艺与尖端理论的现代化实验室。

他的“基腾科技”,迎来了一批他以前只在行业顶尖期刊和国际展会遥望的人才。

领头的是一位名叫安德烈?瓦西里耶夫的俄罗斯裔光学专家,身材高大,沉默寡言,但那双蓝色的眼睛在审视光学元件时,锐利得如同鹰隼。

他在德国蔡司担任高级工程师超过十五年,参与过多个里程碑式光学系统的设计,因其对技术细节近乎偏执的完美追求,与更注重成本和市场节奏的管理层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

最终,是黄佳才亲自飞往德国,三次登门,用重金和真诚打动了他。瓦西里耶夫毅然拒绝了蔡司的挽留和高额退休金,带着积累了半生的经验和技术笔记,举家迁来中国。

与他一同到来的,还有几位从美国应用材料公司、日本尼康挖来的华裔工程师。他们不仅带来了国际一流的加工理念、公差控制标准和材料学知识,更带来了对全球精密仪器发展趋势的深刻理解。

这些顶尖人才的到来,没有带来任何花哨的PPT或者空洞的口号。他们穿上与老师傅们一样的工装,直接扎进了车间和实验室。语言不通?那就靠手势、图纸和翻译软件。瓦西里耶夫用他带着浓重口音、语法时常出错的生硬

中文,配合着娴熟的手势,与厂里那些经验丰富、手上功夫了得但理论体系稍显不足的老师傅们一起,对着王总他们之前攻关的那个“蛋白互作检测模块的核心光学部件”的图纸和样品,开始了近乎苛刻的“挑刺”与重构。

“王,这里的公差,理论计算是美好的,但不行。”瓦西里耶夫指着图纸上一个关键尺寸的配合公差,用力摇头,手指几乎要将图纸戳破,“材料的热胀冷缩、装配的应力,甚至长时间运行的微观蠕变,你必须考虑进去。按照

这个设计,环境温度波动五度,光路稳定性就会超出允许范围。我们需要重新设计这个支撑结构,采用主动温控补偿和应力隔离设计。”

一位从美国应用材料公司回来的年轻工程师,提出了更具颠覆性的思路:“王总,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在硬件单项指标上和蔡司、莱卡硬碰硬?那是他们上百年积累的壁垒。我们可以换一条路,用计算光学的方法来弥补一部分

硬件上的先天不足。”他兴奋地在平板电脑上演示着构思,“我们可以在这个定制镜组后面,集成一个我们自主研发的、基于深度学习AI算法的实时图像增强和像差校正模块。硬件上,我们或许只能做到对方八成的物理精度,但通

过这个‘智能滤镜’,对原始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和优化,最终输出的图像信噪比和有效分辨率可以无限逼近,甚至在某些特定观测模式下,因为算法针对性的优化,表现可能反超!”

王总听着这些他以前闻所未闻的理念,看着这些顶尖人才与他手下那些老师傅们热火朝天地讨论、在电脑上进行仿真模拟,在图纸上激烈争论,然后又一起趴在工作台上调试装调,心中那股沉寂已久的工匠热血与创新激情再

次沸腾。

他不再纠结于那曾经诱惑他的百分之五十收购溢价,那看起来像是一笔轻松的退休金,而现在,他看到的是一条虽然艰难却充满尊严与希望的攀登之路。他亲自泡在车间,协调一切资源,确保这些“宝贝疙瘩”提出的任何改进

方案都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响应和支持。

短短数周,原本因遇到瓶颈而停滞不前的光学部件攻关,取得了连王总自己都难以置信的突破性进展。新的设计方案不仅通过精巧的机械结构和主动温控,解决了长期困扰的长期漂移和温度敏感性问题,更重要的是,引入

了“硬件+算法”双轮驱动的创新思路。这巧妙地绕开了一些需要极高基础工业水平,诸如超精密加工、特种玻璃熔炼才能实现的极限物理指标。

虽然单论镜片的绝对面型精度和透光率,可能仍与最顶尖的进口产品有肉眼难以察觉但仪器可测的细微差距,但整合了自研智能图像算法、优化结构设计和本土化精密制造工艺后的整个光学模块,其综合性能指标,经过初步

测试,已经足以满足,甚至在特定参数上超越了杨平课题组对该设备最苛刻的观测需求。

王总抚摸着那刚刚下线、闪烁着冷冽金属光泽、内部结构精密如艺术品的原型机,激动万分,声音哽咽。

与此同时,专注于高端生化试剂的李总,也迎来了他的“梦之队”,这让他那家偏安一隅,主要面向中低端市场的公司,瞬间站到了生物技术的前沿。

领衔的是一位名叫苏珊?陈的美籍华裔女科学家,气质干练,目光敏锐。她在全球最大的试剂公司默克密理博主导过多个关键酶制剂项目的研发,从菌种构建、发酵优化到纯化工艺,拥有全链条的深厚经验。

然而,作为一名华裔,她在晋升到高级总监后,明显感受到了那层无形的“天花板”,许多核心战略决策和尖端项目资源向她关闭。她内心一直怀有郁郁不得志的苦闷,以及对自身文化根源的复杂情感。

当“破壁”计划的召唤通过海外人才网络传来,她几乎没有太多犹豫,便婉拒了公司的挽留,辞去了令人艳羡的职位,带着她积累了二十年的,装满关键实验数据和核心技术理念的加密硬盘,回到了国内。

与她一同入驻达美生物的,还有几位从赛默飞世尔、宝生物等巨头归来的年轻博士。他们没有嫌弃李总公司实验室条件的相对简陋和中试平台的规模限制,而是立刻投入了对那几种被卡脖子,关乎杨平课题进展的“特种酶”的

紧急攻关中。

苏珊?陈并没有简单地重复她在国外的工作,试图去复制或模仿进口产品的工艺路线。她敏锐地指出:“李总,我们不能一直跟在别人后面,试图在他们的专利丛林里找缝隙。他们的专利壁垒太厚了,而且很多是基于特定的宿

主菌株或纯化介质,我们绕不开。我们必须找到全新的,属于我们自己的技术路径。”

她带领团队,首先对进口试剂进行了反向剖析,精确分析其性能瓶颈和潜在缺陷。

然后结合国内合成生物学、酵母表面展示和蛋白质定向进化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另辟蹊径,设计了一套全新的酶分子理性设计与高效表达纯化整合工艺。

他们筛选了国内自主构建的工程菌株库,在麻省理工陈潇博士的帮助下,利用先进的基因编辑工具对酶分子进行定向进化,使其更适合在成本更低,更易规模化的发酵体系中高效表达。

同时,他们开发了一种基于新型亲和层析介质的“一步法”纯化策略,摒弃了进口工艺中依赖的几种昂贵且受控的进口填料。

这套全新的工艺,虽然初期因为需要优化大量参数而显得成本较高,但它的优势是革命性的:彻底绕开了国际巨头的专利封锁,所有知识产权完全自主;生产出的酶制剂在耐活性和长期储存稳定性上,经过反复测试,竟然表

现出不逊于甚至在某些关键指标上优于进口产品的潜力。

“李总,你看,”苏珊指着高效液相色谱仪屏幕上那条陡峭而对称的纯度峰值曲线,难掩兴奋,“这是我们第三十七批小试产物的数据,纯度已经稳定在99.8%以上,而且最关键的是,那些容易影响后续实验的蛋白酶杂质和核

酸残留,低于进口产品一个数量级。这意味着,用在杨教授他们最精密的细胞实验和分子互作检测中,背景干扰会更小,数据可靠性和重复性会大大提高!”

李总看着那以前只在进口顶级试剂说明书上看到过的,令人惊叹的数据,激动得双手都有些颤抖,仿佛捧着的是无价的珍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