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深知,这不仅仅是几种关键试剂的突破,解决了眼前的燃眉之急;这更意味着,他的达美科技找到了一条摆脱低水平重复,实现源头创新和高端突破的可能路径,为公司未来的发展打开了全新的想象空间。
作为家族公司,他庆幸自己加入“破壁联盟”,否则永远不可能有这样的机会进行技术飞跃。
他立刻下令,集中公司所有优势资源,全力配合苏珊和陈潇团队进行工艺放大和稳定性验证,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在最短时间内,将这批凝聚着心血与智慧的“酶”稳定生产出来,送到杨平的实验室。
而在负责科研张总的公司??讯科软件,变化则更为“翻天覆地”。
张总本身是技术出身,对公司原有的数据接口和基础分析软件颇为自负,但他发现自己招揽来的这批“大神”,其思维模式、技术视野和架构能力,完全超出了他以往的认知范畴。
领头的是一位名叫林枫的年轻人,年仅三十五岁,却已在谷歌大脑和DeepMind都担任过核心研究员,是AI用于科学发现领域的顶尖专家。他带来的不是具体的代码或功能模块,而是一套全新的、基于云原生、微服务架构和
数据湖概念的“下一代智能科研数据中台”的宏大理念。
“张总,我们不能再满足于像过去那样,被动地为一个又一个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设备开发一个个孤立的数据转换接口和驱动了。”林枫在会议室的白板上飞快地画着复杂的架构图,眼神中闪烁着技术极客特有的狂热光
芒,“那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我们要构建的,是一个统一的、智能的、可扩展的、面向未来的‘科研操作系统’或‘数字基座‘!”
他详细阐述着他的蓝图:“所有接入这个中台的科研设备,无论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无论是什么品牌、遵循什么通信协议,只要接进来,其产生的原始数据都能被中台自动识别、解析、进行标准化清洗和归一化处理,并打
上统一的元数据标签。然后,这些高质量的数据被存入统一的数据湖中,供上层各种AI分析模型、可视化工具和协作平台按需调用。我们甚至可以在中台层面集成自动化工作流引擎,将不同的设备操作、数据分析步骤串联起来,
实现真正的智能化、自动化科研!”
他带来的团队成员,个个身怀绝技:有精通各种底层工业通信协议,能“翻译”任何设备“语言”的专家;有擅长构建高通量、低延迟分布式计算引擎,处理海量科学数据的工程师;有专攻科学数据三维可视化、虚拟现实交互的
前端大牛;还有专门研究科研领域知识图谱、实现数据智能关联的算法科学家。
他们几乎是以“推翻重来”的决心和魄力,对讯科软件原有的软件架构和技术栈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和重构。
其实原来的讯科虽然是国内的龙头企业,跟那些顶尖跨国比起来,他们不过是放大版的山寨作坊而已。
现在,林枫团队设计了全新的、开放的、可扩展的科研设备数据接入协议标准;开发了基于AI的智能数据清洗、校正和归一化算法,能够自动识别并处理常见的数据噪声和异常;构建了强大的、弹性伸缩的分布式计算引擎,
以应对未来可能产生的海量数据计算需求;并开始与南都医大数字医学中心紧密合作,将其AI的核心模型和能力,以微服务的形式深度集成到中台之中,提供从图像识别、序列分析到药物设计预测等一系列智能服务。
虽然这个全新的、宏大的平台还处于高度紧张的开发阶段,远未完善,底层架构还在不断调整,各种微服务还在集成测试,用户界面更是简陋,但其展现出的前瞻性、开放性和强大潜力,已经让张总看到了无限的希望和激动
人心的未来。
他不再为当初那点别人提供的“技术兼容性补贴”而有一丝一毫的纠结,而是毫不犹豫地倾尽公司资源,全力支持林枫团队这个看似“疯狂”却充满远见的构想。
他知道,一旦这个平台成功构建并成熟起来,它将不仅仅是服务于“破壁”计划,更有可能成为未来整个中国生物医药研发、乃至更广泛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核心“数字基础设施”或“新质生产力工具”。
更重要的是,他的讯科会成为国内真正的龙头,能够与国际一流企业扳手腕。
而作为联盟大脑和总集成方的锐行研究院,更是成为了顶尖人才聚集地。
黄佳才亲自坐镇指挥,他以惊人的魄力和精细的布局,将来自全球的顶尖硬件工程师、软件科学家、生物技术专家、应用科学家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优化组合,成立了多个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虚拟攻关团队。
他们的核心任务,不是简单地复制或模仿某几台进口设备,而是基于杨平课题组具体的、动态的科研需求,以及联盟内各家企业当前的技术“能力边界”和突破潜力,进行创造性的系统设计、集成优化与性能挖潜。
他们深入借鉴并发展了王总公司“硬件+智能算法”协同优化的思路,对联盟内各家提供的核心硬件模块(如光学部件、传感器、执行器、泵阀等)进行极其严格的性能测试、参数标定,误差分析和接口统一。他们在林枫团队
构建的新一代软件中台基础上,开始快速开发面向杨平课题组特定实验工作流的专用“应用插件”和自动化脚本。他们利用苏珊团队提供的新型酶和优化后的试剂配方,在锐行自建的先进验证实验室里,反复进行对比实验,精细优
化实验流程和反应条件,寻找国产设备、试剂与方法学结合的最佳性能表现点。
国产核心部件的噪声水平、长期运行的温度漂移、批次间的一致性,与经过数十年打磨的顶尖进口产品相比,仍有肉眼可见的差距。新的软件平台底层架构复杂,还存在不少隐蔽的bug和性能瓶颈,需要日夜不停地调试优
化。新的试剂也需要在杨平课题组真实的、高要求的实验场景中,接受最严格的检验。
第一台基于完全自主技术路线、关键部件和软件系统全部由联盟内企业提供的“一体化高性能细胞分析系统”原型机,被成功搭建起来!
它可能外观略显粗糙和拼凑感,各个模块来自不同的合作伙伴,机箱大小不一,线缆连接还有些杂乱,某些接缝处甚至需要临时的手工加固。但是,当工程师们怀着紧张而期待的心情通上电源,启动系统。
控制屏幕上各项参数正常加载,各个模块自检通过,机械臂流畅地执行样品转移操作,高分辨率摄像头捕捉到清晰的细胞图像,并通过内置的AI算法实时进行识别和分析,最终将结构化的数据输出到统一的中台数据库。
实验室里爆发出了经久不息的、充满自豪与喜悦的欢呼声!!
“虽然单项指标上,我们还达不到人家最好的水平,”一位从美国国家卫生院归来的资深华裔科学家,看着屏幕上稳定、可靠的数据流,感慨万分地说,“但是最关键的是它能跑通!从样品制备、加样、反应、检测到数据分
析,整个复杂的科研流程能实现自动化闭环!这意味着,我们有了自己的“根”,自己的“平台”。有了这个完全自主可控的基础平台,我们就可以在上面不断地迭代、优化、升级硬件,完善软件,改进试剂。再也不用担心被人突然
断供,被人卡住脖子,被人随意涨价了!我们掌握了进步的主动权!”
黄佳才站在激动的人群后方,努力抑制着内心的澎湃。
他凝视着这台凝聚了无数人心血、智慧、的“自主平台”原型机,它虽然稚嫩,却充满了顽强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可能性。
他知道,最艰难的从0到1的跨越,已经迈出了最关键,最坚实的一步。接下来,就是从1到10,到100的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