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玄幻小说>旧日音乐家> 第七卷总结及请假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卷总结及请假(1 / 2)

网易云的歌单已更新,新增舒伯特D.960、马勒《a小调第六交响曲》《e小调第七交响曲》,大家可以去听了,“作品相关”章节的曲目单索引也对应更新,方便大家查找。

第七卷的卷名选择“夜之歌”(Nachtmusik),是为了更好地区分于大家可能更为熟悉的“夜曲”(Nocturne),这两个概念是不一样的,后者通常指代菲尔德、肖邦、福列等人更为擅长写作的钢琴体裁,而这里的“夜之歌”更趋于字面意思,即“夜晚的音乐”。

在尼采的《朝霞》一著中,有一句我认为很有意思、近乎于格言的段落,他是这么说的??

“耳朵,这恐惧的器官,只有在黑夜中,在密林和岩洞的幽暗中,才会进化得如此完美,以适应人类产生以来最长的时代,即恐惧时代的生活方式的需要;置身于明亮的阳光下,耳朵就不再是那么必须的。因此,音乐只能是一种属于黑暗和黄昏的艺术。”

夜幕落下之后,人会失去活力,与之俱来的是对黑暗、睡眠和死亡的恐惧,尤其远古时期的人类对黑暗和睡眠尤其惧怕,这是“夜”的源语域。

“黑夜哲学”算得上是近代欧洲人文思潮中一个“热梗”,很多人一听某某哲学,下意识的反应是晦涩、抽象,马勒《第七交响曲》也的确通常被认为是他的作品中最难理解、最富神秘主义气息的作品。

但实际上,每一个现代人也深受其概念的支配,当夜幕落下、万籁俱寂的独处与睡眠时分,人的社会性或“角色属性”被最大化剥离,不再是学生、职员,不再是子女、父母或伴侣,“自我”作为主体获得最大的延展和可能性,所以诺瓦利斯才会在《夜颂》中写道??“我朝下转向神圣、隐秘、难以名状的夜......现在我觉得光多么贫乏和幼稚,白昼的离别多么令人喜悦,称为恩惠也未尝可知......”

除去尼采和诺瓦利斯,还有艾辛多夫、济慈、雨果、雪莱等相当多的哲人诗人写过关于“夜”的诗篇,本卷也有所引用。

范宁同样很早就对“黑夜哲学”产生过兴趣,在《第三交响曲》第四乐章“人类告诉我”中,他化用了尼采《查拉图斯特拉》中的醉歌;在指挥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并思索其具体的制作细节与舞美设计时,他的思考更进一步;直至在这个彻底崩坏的世界中独行,一整部《e小调第七交响曲》终于问世了。

再聊聊剧情。

第七卷开局的画风,停滞于“午”的崩坏世界,其实是个很不错的设定。

比如可以设计一些“废土题材”的常见剧情,资源争夺、任务小队、寻宝副本、贡献点、管制下的组织、人性的善与恶等等......矛盾非常充足,危机感、恐怖感也够,范宁已到达执序者的实力也很容易实现一些爽点。

如果一定要写,是可以写的,设置几个为了重新登塔必须克服的阻力,多来几个对手,让范宁多在“废土世界”中开几条支线,一环扣一环,多水个二三十万字都不是不可以......

但我发现这好像对于推进主线、接近结局并不具备更特别的意义,所以实际上,我完全没有写。

从第五卷中后期开始,剧情密度变得很紧凑,第六卷更是信息密度极大,再者第八卷也会有大活要整,作为夹在第六和第八的“夜之歌”,剧情性确实是应该要稍弱一点,所以实际上到了最后白昼降临、范宁逃亡的时候,氛围才有那么几章紧张起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