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都市小说>我在现代留过学> 第一千零八十三章 残暴的外戚们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千零八十三章 残暴的外戚们(1 / 2)

“三郎怎来谅州了?”高遵惠满脸堆笑的迎着高遵惠入了都护府。

他一边走还一边热情的说道:“何不派人来通报一声?”

“若知三郎到来,吾定命人准备好美酒美人,为三郎接风洗尘!”

杨文怀矜持...

春寒料峭,江南的雨总是来得猝不及防。老教师话音未落,窗外已淅淅沥沥落下细雨,打在青瓦上如蚕食桑叶,轻而密。小女孩低头看着胸前的铜铃,指尖轻轻抚过那“记得”二字,仿佛触到了某种沉甸甸的承诺。

讲堂外,一条石板小径蜿蜒通向村口,路边野草初生,夹杂着去年枯黄的茅穗。一个背着药箱的身影正缓步走来,蓑衣斗笠遮住面容,唯有肩头铜铃随步轻响,一声,又一声,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又像一直未曾离去。

他停在学堂门口,未进门,只倚门而立,听里头稚嫩的声音齐声朗读:“林氏阿娥,十九岁,读书人家女……”一字一句,清晰如泉滴石阶。

阿禾摘下斗笠,白发间夹着霜雪的痕迹,眼角皱纹深如刻刀,却藏不住眼底那一抹温光。他没有惊动课堂,只是默默将手中一只陶罐放在门槛边??罐身粗朴,内盛新采的金银花与柴胡,还有一张字条:“春瘟易起,赠童子防病汤方三剂。”

而后,他又从怀中取出一本薄册,封皮墨书《忆童录》,轻轻推入窗缝。这是他这些年行走南北,记录下的百余名“传声童子”的生平:谁在山中失足而亡,谁被官差误捕后瘐死狱中,谁活到八十仍每日抄录三页旧事,谁临终前最后一句话是“我还没念完第七十二个名字”。

雨渐大了,他重新戴上斗笠,转身离去。脚步踏在湿滑的石板上,不疾不徐,如同这十余年来每一个清晨与黄昏。

自昭明帝登基以来,天下风气为之一变。野史禁令废除,《未删国史》被收入国子监典藏,民间修史之风日盛。七井盟虽不再以秘密结社形式存在,但其精神散入千乡万邑。湖南有“楚语堂”,江西设“鸣冤馆”,福建重建“泉州哭坊”,连塞外榆林也有牧民自发组织“口传帐房”,用蒙文记录明代边镇冤案。

然而,阿禾知道,真正的斗争从未结束。

纸可以印,碑可以立,庙可以建,但遗忘,始终是最沉默而致命的敌人。他曾亲眼见一座县城在十年间将“忆堂殉难者名录”从学堂正墙移到杂物室角落;也曾听说某地官员为讨好上司,悄悄焚毁了一批“过于激愤”的民间抄本,换上歌功颂德的新编乡土志。

更令人忧心的是,年轻一代对历史的态度正在悄然变化。有人视《未删国史》为古董,束之高阁;有人将其当作谈资,在酒席间吟诵几句悲情段落便自诩良知未泯;更有甚者,竟开始质疑那些血泪记录的真实性:“当年的事,谁能证明?不过是以讹传讹罢了。”

正是为此,阿禾拒绝入朝,也谢绝一切荣誉。他知道,一旦他的名字被供进庙堂,他所代表的“民史”便会渐渐失去锋芒,沦为装饰性的符号。他必须继续做一个无名之人,穿行于田埂与荒村之间,像一粒种子,落在无人注意的裂缝里,悄然生根。

这年夏天,他南下岭南,抵达雷州半岛一处渔村。此地偏远,潮水每日两次淹没低洼之地,房屋皆建于木桩之上,人称“浮屋村”。村中老人说,万历末年曾有一次大海啸,吞没三百余户,官府因嫌麻烦,竟未登记死者姓名,只批了二十两银子“抚恤”,事后连账册都烧了。

阿禾在村中住了半月,每日赤脚涉水,挨家询问。起初村民戒备,以为他是税吏或探子。直到他拿出《未删国史?粤西卷》,翻到一页记载:“万历四十七年七月十五夜,海吼如雷,浪高三丈,雷州白沙湾溺毙男女共三百一十二人,其中孩童七十九。”众人哗然??这竟是他们祖辈口耳相传却从未见诸文字的真相。

一位白发老妪颤巍巍捧出一只锈蚀的铁盒,内藏半幅残破的族谱,上面用朱笔圈出数十个名字,皆标注“殁于海吼”。她哭道:“我爹说,只要有人肯记,我们就不是白白死了。”

阿禾当夜燃灯抄录,将这份名单补入《粤南海难志》,并附图一张,描绘当时村落布局与海流方向。他还教会几个孩子用贝壳串成“记忆链”,每颗贝壳代表一个逝者,夜间挂在床头,睡前默念其名。他说:“记住一个人,就是让他多活一次。”

离村那日,孩子们追到渡口,递给他一双亲手编织的草鞋。“您走得太多,”一个男孩说,“我们想让您踩着我们的念想走路。”

阿禾含笑收下,穿在脚上。草鞋柔软,贴合足弓,仿佛带着体温。

秋去冬来,他又北上至山西。在太行山深处,发现一座废弃的矿洞,当地人称“哑井”??因百余年前有数百矿工集体暴毙,尸体堆积如山,官府为掩盖矿主贪腐,竟下令封井活埋幸存者,此后再无人敢提此事。

他在洞口蹲下,伸手摸到岩壁上一道浅浅刻痕,似是人指所划。借火折子细看,竟是一个歪斜的“冤”字。再往里走,泥土中露出半截枯骨,手腕上还套着铁镣。

那一夜,他在附近破庙中写下《哑井录》,全文不用一字哀叹,仅列事实:某年某月,某县令收受某商贿赂若干,虚报矿产产量;某日矿塌,上报死亡三十人,实则失踪四百八十六;某姓家族自此绝嗣……每一条皆注明出处,或为地方志残页,或为老妇口述,或为地契转让记录中的蛛丝马迹。

写毕,他将手稿藏于庙中神像腹内,并在门前种下一株槐树苗。“若百年后有人掘开此地,”他对随行的一名青年学子说,“希望他们不仅能挖出尸骨,也能读到这棵树守护的文字。”

那人问:“先生为何总把东西藏起来?为什么不广为刊印?”

阿禾摇头:“有些真相,不能只靠传播存活。它必须埋进土里,和人的记忆一起生长。今日你不理解,二十年后,当你看见这棵树长成参天之势,或许就会明白??历史不是声音越大就越真实,而是越深越真。”

年后,西北旱灾,赤地千里。阿禾闻讯赶赴陕西,途中遇一群流民,携老扶幼,面黄肌瘦。他打开药箱施诊,却发现药材早已耗尽。一名母亲抱着垂死的幼儿跪地哀求,他只能以针灸延命,整夜守候。

黎明时分,孩子终于睁开眼。母亲嚎啕大哭,周围流民纷纷跪倒,称他为“活菩萨”。

阿禾扶起众人,沉声道:“我不是菩萨。我只是个不肯忘记的人。”

他在流民营中停留数日,不仅治病,更逐个记录这些人的来历:谁家田地被豪强强占,谁因欠税被杖责致残,谁的孩子饿死在路上却连坟都不许立。他把这些编成一份《饥民状》,托付给一位前往长安的商人,请其转交御史台。

商人犹豫:“如今朝廷清明,这类奏报未必能上达天听。”

阿禾淡淡道:“那就让它烂在公堂上。至少,有人写过。”

临别之际,一名少年追随他走出十里,执意拜师。阿禾问其姓名,答曰:“我没有名字,大家都叫我‘逃儿’,因为我从山西逃荒过来的。”

阿禾凝视他良久,从药箱底层取出一枚铜铃,与自己颈间佩戴的那一模一样。“从今往后,你叫‘忆生’??记住,活着就是为了记得。”

少年含泪叩首,接过铃铛,挂在胸前。阿禾教他第一课,不是识字,也不是背史,而是闭眼静坐,回想自己家乡的模样:哪条河弯向东南,哪家院子里有棵老枣树,母亲做饭时常哼的小调是什么……

“记忆,”他说,“是从感觉开始的。忘了味道、声音、光影,人才真正死去。”

此后三年,阿禾足迹遍及十二省。他在贵州苗寨学会用蜡染记录战争伤亡,在四川道观协助道士整理明代道教迫害档案,在浙江沿海收集倭寇时期平民迁徙口述……每一地,他都留下一套方法:如何保存证据,如何训练记忆,如何让普通百姓也能成为历史的书写者。

他也不断收到各地传来的消息:

湖南一位十岁女童,因坚持在学校朗读《楚南痛史》,被老师斥为“扰乱秩序”,但她回家后仍将全书背下,并教妹妹逐字默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