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某县令试图销毁一批民间抄本,结果当晚家中失火,藏书尽毁,而他本人梦见百鬼索命,从此不敢再提“禁书”二字;
最令人振奋的是,江南一带兴起“夜读会”??每逢月圆之夜,村民们聚集祠堂或田野,由长者主持,轮流讲述先人事迹,年轻人执笔记录,形成新的《乡音录》。
阿禾得知后,在日记中写道:“火种已散,风再大,也吹不灭全部。”
然而,暗流仍在涌动。
某日,他在徽州一座书院讲学,忽有官差上门,持礼部文书,称奉旨清查“涉嫌诽谤先贤之私撰文献”。带头的官员年约四十,面容清癯,眼神锐利,自称姓周,乃礼部郎中周允文之侄。
阿禾不动声色,任其搜查。果然,对方从学生寝室中找出几册《未删国史》抄本,当即宣布没收,并警告书院山长:“此类书籍蛊惑人心,若再发现,将以‘动摇国本’论处。”
当晚,阿禾召集弟子密议。他指出,此人虽打着官方旗号,但所携印信有细微破绽,且行动过于急切,不像例行巡查,倒似专程而来。更可疑的是,他刻意避开《甘氏三世奸实录》等真正敏感内容,反而紧盯一些地方性冤案记录,似有意转移视线。
“有人想重演‘澄清司’旧事,”阿禾断言,“但这次,他们学会了伪装。”
他决定反击。不是上书,不是抗议,而是发动一场“无声之战”。
他连夜写下七篇短文,每篇不过五百字,语言平实,题材各异:一篇讲明代某县令如何巧立名目征收“灯笼税”,逼得百姓除夕夜不敢点灯;一篇记某书生因在试卷中批评时政,被取消功名,终身潦倒;一篇述某寡妇守节三十年,却被族人夺产逐出门外……皆取材真实案例,但隐去具体地名与年代。
然后,他将这些文章交给不同渠道传播:刻成小木牌插在菜市场摊位间;编成快板词让街头艺人传唱;甚至写成谜语,登在地方小报的“趣闻栏”里。
不出半月,这些故事如野草般蔓延开来。茶馆酒肆,人人议论“灯笼税”之荒唐;私塾先生借“试卷案”教导学生直言之贵;连戏班都排了一出新戏《三十年节妇》,演到一半观众已是泣不成声。
舆论汹涌,那位周姓官员不得不匆匆撤回禁令,灰溜溜离去。
事后,弟子问阿禾:“您为何不用真名真事?”
他答:“真相有时太重,压得人不敢看。若化作日常故事,反倒容易入心。就像药丸裹糖衣,苦味仍在,却可下咽。”
又过两年,阿禾年近七旬,体力渐衰。一日行至江西婺源,偶见一所山村小学,外墙斑驳,教室简陋,但门口挂着一块木牌,上书:“本校每月举办‘说真事日’,鼓励学生讲述家中往事。”
他走进教室,见黑板上写着一行稚嫩笔迹:“我爷爷说,1943年闹饥荒,村里吃了三天观音土,后来政府才发粮。”下面还有批注:“老师说,要写清楚时间地点,最好有证人。”
阿禾久久伫立,眼眶微热。
放学后,他找到校长??一位三十出头的女子,原是这里的学生,大学毕业后返乡任教。她告诉阿禾,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学生采访长辈,整理成《童年记忆集》,已出版五册。
“我们不指望改变世界,”她说,“但至少,让孩子们学会不说谎。”
阿禾点点头,临走前在校园角落种下一棵小柏树,并留下一封信:
“你所做的,比万人上书更有力量。
因为你说服的不是一个皇帝,
而是一代人的心。
愿此树成荫之时,
每个孩子都能挺直脊梁,
说出‘我记得’三个字,
而不必回头看是否有人举刀。”
多年后,那棵柏树高耸入云,学校更名为“记得小学”。每年清明,师生们都会举行仪式,齐声朗读历代《未删国史》中最动人的一段,然后将新收录的记忆投入火中,化作灰烬撒入风里??象征传承,而非终结。
而阿禾,依旧行走。
有人在云南边境见过他,正教少数民族少年用象形文字记录殖民时期的抗争;
有人在黄河渡口望见他孤影独立,望着浑浊河水喃喃自语:“这一带,该有多少沉没的名字……”;
还有人在某个雪夜,听见荒村古井旁响起三声铜铃,待出门查看,唯见地上一行脚印,延伸向茫茫黑夜,不知去向。
他不再年轻,但他仍未停下。
因为他知道,只要还有一个名字未被说出,
还有一滴眼泪未被记录,
还有一颗心因恐惧而沉默,
他的路,就还没有走到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