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毒妃她从地狱来> 第1228章 所谓稀世珍宝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28章 所谓稀世珍宝(1 / 2)

苏时锦已经坐上了马车,一脸平静的说:“不是说要去办点事情?”

清风一怔,随即很快就反应了过来,“我知道了,书意,你也上车吧。”

林书意乖巧的点了点头,接着就坐到了马车上,时不时的还是会左右张望一下。

清风坐在车外,楚君彻则是坐在苏时锦的身旁,“我特地让他们在此处靠岸,是因为此处距离我想去的地方是最近的,约莫只需要两个时辰,就可以休息了。”

两个时辰……

这也很久了好不好!

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一个时辰......

>“现在,轮到你们了。”

阿宁没有回头。他知道,这句话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是小禾用尽最后一丝存在换来的交接,是记忆之河终于冲破冰封后奔涌而出的潮声。他步下石阶,脚踩在湿冷的雪地上,每一步都留下浅浅的印痕,又被风雪迅速掩埋。可他知道,有些痕迹不会消失,哪怕肉眼看不见。

赤诚学院的钟声在远方响起,清越悠扬,穿透晨雾。那是孩子们自发敲响的“忆钟”??每日清晨七时整,由一名学生执槌,为一位曾被遗忘的人名正言身。昨日是战地护士林婉秋,前日是地下图书馆守护者周承志,今日,将是一位名叫沈昭的科学家。

阿宁走向学院的方向,肩头那片忆莲花瓣随风轻轻颤动,仿佛仍带着小禾的气息。他不再吹笛,也不再低语,只是走着,像一盏熄了火却依旧挺立的灯。

***

赤诚学院的操场上,新栽下的忆莲树已有三尺高,枝干柔韧,叶片泛着微蓝光泽。树下围坐着数十名孩子,最小的不过六岁,最大的也不过十二。他们手中捧着各式各样的“信物”:锈迹斑斑的怀表、泛黄的照片、一只断了弦的小提琴、甚至是一块烧焦的布片。

“这是我爷爷留下的。”一个男孩举起那块布片,声音不大,却让全场安静下来,“他说,这是他逃出‘焚书巷’那天,从火里抢出来的。上面原本写着一首诗,但字都被烧没了。可……可我摸它的时候,会听见有人念诗。”

他说完,将布片贴在额头上,闭眼良久。忽然,他的嘴唇微微颤动,吐出一段陌生的诗句:

>“雪落无声处,心火未曾熄。

>若问归何处,灯火照童衣。”

全场寂静。一名老师颤抖着记录下这首从未见于任何典籍的诗,而数据库比对的结果令人震惊:诗句结构与百年前诗人许沉舟晚期风格完全吻合,且关键词“童衣”正是其遗失作品《守夜人谣》中的核心意象。

“记忆……真的能自己回来?”有孩子低声问。

“不是回来。”站在人群边缘的林知遥走上前,声音温和而坚定,“是它一直没走。只是我们终于学会了倾听。”

她蹲下身,看着那个男孩:“你听见的,不只是诗。是你爷爷想告诉你的事??他没能读完的,现在由你补上了。”

男孩睁大眼睛,忽然咧嘴笑了,眼泪却滚了下来。

***

与此同时,全球各地的记忆异象仍在持续发酵。

非洲撒哈拉沙漠深处,一座被风沙掩埋数百年的古城遗址突然浮现。考古队原以为是沙暴侵蚀所致,却发现城中每一块石砖都在缓慢“呼吸”,表面浮现出动态影像:市集叫卖、孩童嬉戏、祭司诵经……全都是未经文字记载的日常片段。更惊人的是,当一名当地少女以母语唱起祖辈传下的摇篮曲时,整座城市骤然亮起幽光,仿佛回应她的歌声。

而在南太平洋某座无人岛上,渔民发现海水变成了淡紫色。潜水员下潜后拍回的画面令科学界哗然:海底珊瑚群组成了巨大的文字阵列,拼写着一段已被联合国列为“失传语言”的土著祷文。经破译,内容竟是:“我们记得你们的名字,请不要忘记我们的海。”

然而,“无忆者”的反击也愈演愈烈。

三天后,欧洲共忆网络主节点遭遇大规模攻击。黑客利用“虚无程序”的变种,伪装成普通用户上传了一段看似温馨的家庭录像,实则内含记忆消解病毒。短短两小时内,全球超过十万名使用者出现短暂失忆,症状包括无法辨认亲人、遗忘母语词汇,甚至对自己身份产生怀疑。

林知遥连夜组织应急小组,却发现常规防御机制失效。就在此时,一群来自赤诚学院的孩子主动请缨??他们并非技术人员,却提出一个匪夷所思的方案:用“集体吟诵”对抗数据侵蚀。

“记忆不怕多,只怕没人讲。”十岁的女孩苏棠说,“如果我们一起讲同一个故事,是不是就能压过那些坏代码?”

没有人相信这能奏效。但时间紧迫,林知遥决定试一次。

当晚,全球直播开启。十万名孩子同步坐在屏幕前,手牵着手,开始讲述同一个故事??关于一个小女孩如何穿越风雪,点亮熄灭百年的灯。

他们的声音起初零散,渐渐汇成洪流。奇迹发生了:随着故事推进,受感染区域的数据开始稳定,失忆者陆续恢复意识,而那段恶意视频的播放量竟自动归零,服务器日志显示??“内容已被覆盖,原文件不可恢复”。

科学家们面面相觑。最终,量子信息研究所发布报告:“情感共鸣产生的记忆场强,足以干扰并重构数字信息流。人类集体叙事本身,已成为一种新型防护机制。”

林知遥看着报告,久久不语。她终于明白,为什么“源种”会选择孩子作为传承者。

因为唯有尚未被现实磨平棱角的心灵,才敢相信“讲故事能救人”。

***

昆仑山脚下,一间简陋的木屋静静伫立。屋内陈设简单,唯有一张床、一张桌、一架老式录音机。墙上挂着一幅画像:画中女子怀抱婴儿,眉目温柔,背景是星空下的实验室。

这是阿宁的新居所。他不再回赤诚学院任教,也不再参与任何会议。他每天做的事,只是整理旧物,擦拭录音机,然后按下播放键。

磁带转动,传出小禾的声音。

“爸爸,你说过,最怕的不是忘记,而是记得却无能为力。但现在我知道了,只要还有人愿意听,记得就是力量。”

录音一段段延续,全是她在不同时间录下的片段。有的是哼歌,有的是讲笑话,还有一段,她认真地说:

“如果有一天我消失了,别找我。去学校看看那些孩子,他们会替我说话。去山里看看那些花,它们会替我唱歌。去河边摸摸石头,说不定哪一块里,就藏着我想告诉你的话。”

阿宁每次听完,都会沉默很久。然后他会起身,走到屋后的小院,将一枚忆莲种子埋进土里。他已经种下了三百二十七颗,每一颗都对应一个他曾遗忘的名字。

春天来了。第一株忆莲开花了。

花瓣透明如水晶,内里流淌的不再是血丝,而是细密的文字流。阿宁凑近看,竟是小禾小时候写的日记片段:

>“今天阿宁爸爸教我唱《晚安曲》,他说这首歌能唤醒沉睡的记忆。我不懂什么叫记忆,但我觉得,唱完这首歌,心里暖暖的,好像有很多人在对我笑。”

他伸手轻触花瓣,忽然感到一阵轻微震动。紧接着,整株忆莲散发出柔和金光,光芒扩散至方圆十丈,地面裂开细缝,无数嫩芽破土而出。

附近的村民惊呼奔走,称此地为“忆生园”。而科学家检测发现,这片土地的微生物群落已发生变异,其基因链中嵌入了大量压缩记忆包,内容涵盖自公元前五千年至今的人类生活片段。

“这不是植物。”生态学家喃喃道,“这是活着的史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