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都市小说>四合院之饮食男女> 第105章 老工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5章 老工人(2 / 2)

“听说这儿能修鞋?”他笑着问。

众人愣住。

“怎么,市长就不能来换双底?”他把鞋递给摊主,“我这双,穿了八年了。”

全场哄笑。紧张气氛瞬间消散。

傍晚收摊时,张立国留下一句话:“明天市政府常务会,我要提议把‘技能交换集市’写进《城市更新条例》,每个社区每年至少举办四次,作为公共服务补充形式。”

五月,雨季来临。连续下了七天的春雨,让低洼路段积水严重。一天夜里,暴雨如注,排水沟堵塞,家属区地下室开始渗水。警报拉响后不到二十分钟,应急小组集结完毕??王强拿着手电筒守在配电箱旁,赵建国带人撬开井盖清理淤泥,李晓芸组织青年用沙袋筑起临时堤坝,刘红梅则开着私家车接送被困老人。

王亚娟站在雨中指挥调度,浑身湿透。凌晨两点,积水退去,所有人瘫坐在活动室地板上,喝着热姜汤喘气。

“值吗?”李晓芸靠在母亲肩头轻声问。

“当然。”王亚娟望着窗外渐停的雨,“你看,这场雨没冲垮我们,反而把大家的心浇得更紧了。”

第二天清晨,阳光穿透乌云。孩子们发现花园里的青铜飞鸟雕塑底座旁,多了一块小小的铜牌,上面刻着:

>**2025年5月8日凌晨

>全体居民合力抗涝纪实

>此刻,众手再次成城**

六月,高考结束。李晓芸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同时,也被推荐参加全国青年社会治理论坛。她在演讲台上讲述金川的故事,台下数百名听众动容。问答环节,一名记者提问:“你觉得这一切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她想了想,说:“不是某个领导英明,也不是一笔巨额投资。而是我们终于相信??**普通人的日常行动,本身就是变革的种子**。当我们不再等待被拯救,改变就已经开始了。”

论坛结束后,多家媒体跟进报道,《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从金川看基层治理的温度与智慧》。一时间,“金川模式”成为全国热议话题。

然而,热潮背后也有杂音。有官员质疑:“这种全民参与太耗精力,不适合大规模推广。”也有学者撰文批评:“情感动员不可持续,缺乏法治保障。”更有自媒体煽风点火:“所谓群众自治,不过是作秀罢了。”

面对争议,王亚娟没有回应。她只是在一个傍晚,把所有质疑文章打印出来,贴在活动室墙上,召集青年观察团开会。

“你们怎么看?”她问。

张伟站起来:“他们说得对一部分。我们确实需要法律支撑。所以我建议,联合律师志愿者起草《社区共治公约》,明确权责边界。”

另一个女孩说:“我们可以邀请批评者来住一周,亲自参与一次决策日,看看是不是作秀。”

王亚娟点头:“很好。不要怕质疑,怕的是失去自省。我们的目标不是完美,而是真实地前进。”

七月酷暑,星空花园迎来第一批外地参观团。来自甘肃、贵州、黑龙江的基层干部走进四合院,看孩子们画画、听老人讲故事、跟着志愿者巡街打扫。临走时,一位东北大姐红着眼眶说:“原来老百姓不是不想管事,是从来没人给他们机会。”

与此同时,“岗位池”扩展至全市十个片区,累计安置就业人员超四千人。市政府正式宣布:**从明年起,公益性岗位招聘必须预留30%名额给经认证的社区推荐人选**。

秋天来临时,赵建国收到了一份特殊礼物??市人社局颁发的“终身职业技能导师”聘书。他在授聘仪式上说:“我这辈子没拿过这么重的东西。”

而王强,在经过语言康复训练后,第一次独立完成了升旗仪式主持任务。当五星红旗在晨光中冉冉升起,他站在话筒前,一字一句地说:“今天……天气晴。花园……一切正常。”

全场肃立,掌声久久不息。

冬至那天,四合院举办了第一届“感恩宴”。五百张桌子摆在改造后的电影院广场,菜品全部由居民亲手制作。王亚娟端着一碗饺子走到赵建国面前:“尝尝,陈桂兰特地为你包的,馅里加了虾仁。”

他咬了一口,眼圈忽然红了:“多少年了……第一次有人记得我喜欢吃什么。”

夜幕降临,灯笼再次点亮。这一次,每一盏灯下都挂着一张照片??是这一年里,每一个曾为这片土地流过汗、说过话、站出来过的人。

刘红梅按下播放键,纪录片《众手成城》首映。镜头掠过四季轮回,最终定格在那个雪夜的日志页面:

>“火把仍在传递。

>它不在某个人手中,而在千万人心里。

>我们曾以为需要英雄才能唤醒沉睡的城市,

>后来才发现,

>每一个敢站出来说话的人,

>本身就是光。”

钟声再度敲响。

新的一年,又要开始了。

风穿过四合院的巷口,拂过晾晒的腊肠与新写的春联,吹向远方那条已命名为“星光”的小路。

春天,又一次来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