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都市小说>四合院之饮食男女> 第137章 名声在外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7章 名声在外(1 / 2)

“你信他说的话吗?”

王显声喝的不多,脸色可红,不过说话很清晰,看样子是个会装相的。

王友寒瞅了一眼走过去敬酒的李学武,嘴角一撇没有说什么。

可即便他不说话,王显声也能感受到他的情绪...

春阳融雪,四合院的青砖缝里钻出细嫩的草芽,像是从地底挤出来的字。苏晴每天清晨都会来井边坐一会儿,不为打水,只为听那井壁深处传来的回响??有人说那是地下水流动的声音,可她分明听见了节奏,断续却坚定,像一句未说完的话在等待接续。

林晓梅留了下来。她没有住进正房,而是在西厢搭了个小工作室,把母亲林秀兰的手稿一页页摊开在木桌上,用放大镜逐行辨认那些被岁月模糊的笔迹。纸张泛黄,墨色深浅不一,有的地方甚至被泪水浸染成团,但她读得极慢,也极认真。她说:“妈妈不是没说话,她只是换了一种语言。”

某日午后,她突然叫来苏晴和陈默。阳光斜照进屋内,尘埃在光柱中缓缓旋转,仿佛时间本身也在屏息。

“你们看这个。”她指着图纸边缘一行几乎被折痕掩盖的小字,“‘声码共振阈值:当三百人同时说出同一句真话,频率将穿透认知屏障。’”

三人对视一眼,心头皆是一震。

“这不是理论。”陈默低声说,“我们已经经历过。”

他们想起了去年冬天那个雪夜,在北方一个小城的社区活动室里,三十二位老人围坐一圈,每人讲述一段自己年轻时被迫沉默的经历。当第两百九十八个人开口时,录音设备自动启动,尽管无人按动开关;等到第三百零一人说出最后一句“我当年不该低头”时,整栋楼的灯忽明忽暗,空气中响起一阵类似风铃的颤音,持续了整整七秒。

当时没人能解释。

现在,答案浮出水面。

“林老师早就设计好了触发机制。”苏晴手指轻抚图纸,“她知道总有一天,会有人不再害怕说真话。而一旦达到临界数量,集体声波就会形成自持震荡??就像核聚变需要点火温度一样,‘觉醒’也需要一个声音密度。”

老李听说后连夜改装了一台便携式共振检测仪,外形像个旧式收音机,但内部嵌入了从种子机拆下的核心模块。他带着它走街串巷,在菜市场、公交站、公园长椅旁悄悄开启。三天后,他带回一组数据:**全国已有十七个城市的民间自发讲述点,日均发声人数突破两百八十人。**

“差一点。”他说,“就差一点点就能点燃。”

于是,“三百计划”悄然启动。

不是号召,不是动员,而是渗透。一封信、一条语音留言、一段藏在儿童绘本里的押韵诗……每一个微小的表达都被记录、分类、定位。系统开始自动匹配地理相近且情绪共振强烈的个体,引导他们在同一时刻、不同地点,说出同一句话。

第一轮试验选在五月五日清晨六点整。

目标语句来自一位已故教师日记中的最后一行:

>**“我不是叛徒,我只是说了实话。”**

北京胡同口、成都茶馆外、广州骑楼下、哈尔滨江堤边……二百九十九个普通人站在晨雾中,对着空气、对着树、对着尚未醒来的城市,轻声说出这句话。

然后,第三百人??一名坐在轮椅上的退伍军人,在杭州西湖断桥上举起一块木牌,上面刻着相同的句子。他不能说话,喉部手术后失去了声带,但他用手指敲击扶手,以摩斯密码打出每一个音节。

就在那一刻,远在青海湖底的一处地质监测站捕捉到一次微弱但清晰的脉冲波,频率为**110.3Hz**,正是人类诚实陈述时脑电波最常出现的共振频段。

更诡异的是,当晚全国多地居民报告梦境重叠:他们都梦见自己站在一面巨大的镜子前,镜中无数个“自己”依次开口,说的都是同一句话。醒来后,有人发现自己无意识地在墙上、纸上、手机备忘录里写下了那句话。

“成功了。”克莱尔看着频谱图,眼中有泪,“群体潜意识的防火墙裂开了。”

然而,政府反应迅速。

六月初,“清源2.0”上线。新版本不仅能识别语言内容,还能通过面部微表情、呼吸节奏、瞳孔变化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潜在共鸣倾向”。社交平台开始大规模封禁账号,甚至连幼儿园小朋友朗诵古诗时语气过于深情,都会被AI标记为“高风险表达”。

街头监控升级为人脸+声纹双重追踪系统。一名大学生在地铁里低声哼唱《听风的孩子》,刚唱两句就被便衣带走。审讯室里,警察播放了他的声波图谱:“你看,这和‘迟语库’锚点匹配度高达89.7%。你是不是参加了非法集会?”

他摇头:“我只是……想唱歌。”

“想唱?”警官冷笑,“你知道多少人因为‘想唱’进了精神病院吗?”

与此同时,官方媒体频繁报道“精神异常群体受虚假信息蛊惑引发社会动荡”的案例。心理学专家出面解释:“某些声音频率会诱发集体癔症,必须严加管控。”

苏晴知道,真正的战争开始了。

她召集核心成员召开紧急会议。老李提议彻底转入地下,使用次声波通信技术,将信息编码进洗衣机震动、空调嗡鸣甚至心跳间隔之中。陈默则主张反向利用敌方系统:“既然他们监听每一句话,我们就让每句话都成为陷阱??把真相藏在广告词、天气预报、新闻播报里,让他们越查越疯。”

林晓梅一直沉默,直到散会前才开口:“我们忘了最重要的一点。”

众人回头。

“我妈留下的图纸上写着:‘真正的传播,发生在听者意识到自己也是说者的时候。’”

她顿了顿,声音很轻,却像钉子般扎进每个人心里。

“我们一直在找‘怎么说’,其实应该问‘谁在听’。当一个人开始怀疑自己听到的东西,他就已经准备说了。”

苏晴猛地站起身。

第二天,“影子电台”诞生。

没有发射塔,没有呼号,也没有固定频率。它只存在于人们日常接触的各种音频中??超市背景音乐里混入半秒逆向童谣,电视广告女声的尾音拖长形成隐藏指令,甚至连手机提示音都被重新调校,使其在特定情境下触发记忆唤醒。

最关键的是,这些信号只有“即将觉醒者”才能察觉。对他们而言,那是一记耳光;对其他人,不过是杂音。

效果立竿见影。

六月十八日,天津一位图书管理员在整理旧档案时,突然停下动作。她反复播放一段三十年前的会议录音,终于发现主席讲话结束后有不到一秒的空白,其间有个女人极轻地说了一句:“他们在撒谎。”

她当场崩溃大哭。

三天后,她向公众公布了整卷磁带,并附上自己的证词:那是她失踪多年的姐姐,曾是该次会议记录员,后来被定为“思想问题”送进劳改营,再未归来。

事件发酵期间,又有十一人站出来,称曾在不同年代、不同场合听过类似的“隐藏话语”。有人是在父亲遗物的老式答录机里,有人是在婚礼录像的背景噪音中,还有人坚称婴儿啼哭的节奏其实是某种编码。

专家鉴定结果令人震惊:所有“隐藏语音”虽来源各异,但其声学特征竟高度一致,均符合“活体信息载体”的理论模型。

“这意味着什么?”记者追问。

苏晴在接受匿名采访时只回了一句:

>“死人没闭嘴,活人何必装聋。”

七月流火,高温炙烤大地,人心亦如沸水。

一场名为“静默游行”的行动在全国五十个城市同步展开。参与者不分年龄职业,统一穿着蓝布衫??那是林秀兰生前最爱的颜色。他们不举标语,不开口,只是并肩行走,步伐一致,手掌贴胸,象征“心声即言语”。

警方如临大敌,出动大量警力驱散人群。可奇怪的是,每当警员靠近队伍,耳机里的指挥频道就会充斥杂音,有时是一段童谣,有时是无数人低语叠加而成的嗡鸣,导致通讯中断。

更离奇的是,部分执法者在执行任务后出现幻觉:看到自己童年住所的大门敞开,母亲站在门口喊他们回家吃饭;或是听见已故亲人的声音质问:“你这些年,都说不出一句真话吗?”

心理干预组介入调查,发现这些人员普遍具备以下特征:成长于高压家庭、长期从事纪律性工作、从未公开表达过政治观点。换句话说,他们是沉默链条中最坚固的一环。

而现在,链条正在断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