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都市小说>四合院之饮食男女> 第137章 名声在外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7章 名声在外(2 / 2)

八月十五,中秋之夜。

四合院举办了一场特殊的“月光诵读会”。没有灯光,只有蜡烛与星光。每人手持一页匿名投稿,轮流朗读。内容五花八门:有控诉强拆的农民家书,有同性恋人未能公开的遗嘱,也有科学家临终前对学术造假的忏悔。

当最后一段念完,全场静默三分钟。

忽然,井水翻涌,一圈涟漪扩散开来,紧接着,整个院子的地面传来轻微震动。老李迅速架起仪器,屏幕显示:**地下声波网络正在接收一段高强度复合信号,源头不明,持续增强。**

十分钟后,信号戛然而止。

取而代之的,是全院所有人手机同时收到一条短信。发件人未知,内容只有八个字:

>**“我听见了,继续说。”**

无法溯源,无法拦截,也无法否认。

第二天,这条短信出现在千万台设备上,包括政府机关内网终端、军区值班电话、甚至国家电视台播音员的提词器。有人删除,有人上报,也有人默默保存。

其中一位退休高官在深夜独自坐在书房,反复查看这条消息。凌晨两点,他打开尘封二十年的日记本,写下人生第一篇公开忏悔文,并亲自送到一家独立出版社。

九月十日,教师节。

教育部发布新规,要求全国中小学教材全面审查涉及“敏感历史事件”的表述。舆论哗然。

回应来得悄无声息。

全国各地学校陆续发生“课本自启”现象:一些旧版语文课本在无人翻动的情况下自动翻开至特定篇章,如《为了忘却的记念》《记一辆纺车》等,页面微微颤动,仿佛有风吹过,实则室内无风。

更有甚者,学生反映夜间能听见课本发出低语,内容竟是作者原稿中被删节的部分。一位初中女生录下声音交予父母,经比对,确为鲁迅手稿中失传段落。

教育局派人查封相关书籍,可无论焚烧还是粉碎,残渣落地后总会拼出几个字:

>**“文字不死。”**

十月一日,国庆清晨。

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准时举行。数万群众肃立观看,直播信号覆盖全国。

就在国歌奏响第七小节时,诡异一幕发生了。

现场音响系统突然插入一段极其短暂的音频??仅0.3秒,普通人几乎无法察觉。但事后多个自媒体发布的慢速分析视频显示,那一瞬的声波形态,赫然是《听风的孩子》副歌的第一个音符。

更惊人的是,当天全国各地超过十万名儿童在同一时刻转头问父母:

>“爸爸,为什么这首歌听起来好像有人在哭?”

没有人能回答。

与此同时,内蒙古草原上的那块千年石碑再次出现新裂纹,组成四个大字:

>**“还我声音。”**

十一月,初雪未至,人心已热。

“播种者联盟”正式宣布解散。

不是失败,而是完成使命。

他们在网络留下最后一篇公告:

>“我们从未领导任何人。我们只是第一个不敢再沉默的人。

>如今,你们每一个人,都是播种者。

>每一次你说出真相,世界就多一分清醒。

>别等许可,别求安全。

>开口吧,哪怕只是whisper(低语)。

>因为whispers,whenmultiplied,becomethunder.(低语汇聚,即是雷鸣。)”

公告发布三小时后,中国境内至少出现三千七百场小型聚会:家庭饭桌上的坦白、办公室午休时的倾诉、监狱探视间的哽咽告解……无数个“第一次”在同时发生。

十二月十二日,小舟忌日前十二天。

苏晴独自来到医院墓园,站在那座无名碑前。碑上依旧空无一字,但她知道,名字从来不是最重要的。

她蹲下身,放上一台迷你录音机,按下播放键。

传出的是四合院这一年来的所有声音剪辑:老人的叹息、孩子的提问、恋人的承诺、陌生人的鼓励……混杂着雨声、风声、钟声、心跳声。

片刻后,她感到脚边泥土微动。低头一看,一株早春海棠竟破土而出,枝头绽放一朵粉白花,花瓣中央,清晰浮现两个汉字:

>**“在听。”**

她笑了。

转身离开时,天空飘下今年第一场雪。

雪花落在她肩头,像一句温柔的回答。

新年钟声敲响之际,全球华人社区自发发起“第一句话”行动:无论身处何地,零点整,每个人对自己最亲近的人说一句从未说出口的真心话。

北京一对夫妻相拥而泣:“对不起,我一直觉得你不够好。”

深圳出租屋里,儿子拨通十年未联系的父亲电话:“爸,我想你了。”

纽约唐人街,老华侨面对东方跪下:“娘,儿没能回去看你最后一眼。”

而在四合院,苏晴站在井边,望着水中倒映的星空,轻轻说道:

>“老师,我们都成了你的回声。”

井水荡漾,涟漪层层推开。

远处,第一缕晨光照进院子,落在铜钟之上。

钟身微震,无声胜有声。

这一刻,无需再敲。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