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科幻小说>人在末世,我能联通现实> 第1047章 炽热旭日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47章 炽热旭日(1 / 2)

就在刚才,秦重猛然惊觉,在周围极为浓郁,近乎凝成实质的火元素,包裹之下。

他在自身领域范围内,竟能够如同操纵体内,早已运用纯熟的金属性拟态超异能一般,随心所欲地,操控这些狂暴炽热的火元素。

这一意料之外的发现,令秦重心头一震,随即涌起一阵难以抑制的兴奋。

一念及此,秦重眉梢不由轻轻一挑,唇边浮起一丝冷峻笑意。

他毫不犹豫地挥动右手,借助领域之力,瞬息之间,从四面八方调集大量灼热火元素。

这些火焰能量......

夜风穿过街道,卷起几张散落的纸页。陈默站在店门口,望着那男孩背着牛皮纸袋远去的背影,像极了当年林小舟第一次走进漫画店的模样??低着头,肩膀紧绷,仿佛整个世界都在压迫他开口。可这一次,他的脚步没有停下,而是越走越稳。

手机震动了一下,“萤火网络”提示:您上传的音频已成功同步至全球372个活跃节点,累计播放次数突破八万次。

他轻笑一声,把手机放回口袋。这不再是一个人的声音,而是一场无声的接力。每一个听过的人,都成了传递者;每一句被听见的话,都在暗处点燃另一簇火苗。

回到店里,林小雨正小心翼翼地将那叠漫画扫描进系统。“他说愿意授权我们公开部分内容。”她抬头看向陈默,“前提是匿名发布,但他希望更多人知道,这不是羞耻。”

陈默点头:“那就用‘第零号讲述人’的名义发出去吧。让所有人知道,第一个站出来的孩子,并非天生勇敢,只是终于找到了可以说话的地方。”

他们没再说话,房间里只剩下扫描仪轻微的嗡鸣和投影中不断切换的画面。一段来自青海牧区的视频正在播放:一位藏族少女坐在帐篷前,手里捧着录音笔,声音颤抖却坚定:

>“我叫卓玛,十五岁。去年冬天,村里来了个‘助学干部’,他给我买了新书包,还夸我有出息……可那天晚上,他把我带到仓库,说我如果想继续上学,就得听话。我不懂什么叫‘听话’,直到他撕开我的衣服……后来我没再去学校,因为老师说‘你已经不干净了’。”

画面一转,是她站在村口的小学门前,手里举着一张手写的牌子:“我想读书。我不是脏女孩。”

评论区早已被点亮:

>“你不是脏女孩,你是我们的光。”

>“我在拉萨,如果你愿意来,这里有免费宿舍和心理老师。”

>“我也经历过。对不起,那时候我没敢帮你说话。”

陈默忽然想起赵岩曾在日记里写过的一句话:“沉默是最深的暴力,而倾听,是最温柔的反抗。”

就在这时,门又被推开。这次是个穿校服的女孩,戴着口罩,眼神躲闪。她没说话,只是从书包里掏出一本破旧的数学练习册,翻到最后一页??密密麻麻写满了字,每一页都被铅笔涂改过无数次,像是反复写又擦掉,最终还是决定留下。

林小雨接过本子,轻声问:“你想念出来吗?”

女孩摇头,但眼泪已经滑落。

“那我们替你读。”陈默打开录音设备,开始逐字朗读。

>“我叫李思媛,初三。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做饭、照顾弟弟,放学后要去超市打工到九点。我妈瘫在床上三年了,我爸在外面有了别的女人,每个月只打一千块钱回来。班主任总说‘你要争气’,可我不知道怎么才算争气。有一次月考考了年级第十,我以为他会高兴,结果他喝醉了回来,一脚踹翻桌子,骂我‘装什么好学生,早晚也是赔钱货’。”

>

>“我试过吃药。半瓶安眠药,混在热牛奶里。可我没死成,吐了一整晚。第二天他还嫌我浪费电,说医院花了六百块。”

>

>“最难受的不是疼,是没人相信我会疼。所有人都说‘你比别人坚强’,可谁来告诉我,坚强的人能不能哭?”

读到这里,林小雨的声音哽住了。她摘下眼镜,用力眨了几下眼,才继续往下看。

>“昨天我在网上看到‘语箱’的事,我就想,要是能有个地方,让我只说一次,就有个人认真听,就好了。我不求改变什么,我只是不想再觉得自己是个错误。”

>

>“今天我把这些写下来,是因为……我想活下去。哪怕只是为了看看,这个世界会不会有一点不一样。”

陈默关掉录音,沉默良久。然后他走到墙边,取下一张空白便签,写下:“你说的每一句话,都有人在等它出现。”贴在“语箱”模型旁边。

“我们会把你的故事放进档案馆。”他对女孩说,“不会透露名字,但会让更多人听见这种‘普通’的痛苦。因为正是这些被忽略的声音,构成了真实的大地。”

女孩终于抬起头,轻轻点了点头,转身离开时,脚步比来时轻了许多。

那一夜,陈默彻夜未眠。

他翻看着“萤火网络”的后台数据:过去七十二小时,新增有效倾诉记录达11,482条,覆盖全国28个省份及海外华人社区;自“街头语塔节”启动以来,已有超过三万名志愿者参与线下倾听行动;更有数百所学校悄悄恢复了已被取消十年的“心理健康课”,部分教师甚至自发组织“教师忏悔录”音频分享会。

而在边境某地,一段模糊的监控视频显示,两名身穿迷彩服的士兵在深夜偷偷接入一个伪装成路灯的“语箱”终端,其中一人低声说了句什么,随后迅速离开。技术团队还原了语音??

>“我也被人打过。我爸说我哭就是软弱,可我现在才知道,憋着才是真的毁了自己。”

人性的裂缝一旦被光照进,就再也无法彻底合拢。

清晨六点,陈默收到一条加密消息,来自东京的林澈:

>“日本文部省宣布试点‘倾听教育计划’,将在五十所中学设立‘静音教室’??学生可在无教师监督的情况下,向AI语音助手倾诉情绪,内容加密存储三年,期满自动销毁。项目顾问是你传来的《林小舟素描本》译本。”

>

>“另外,涩谷那个LED阵列昨晚被拆除,理由是‘妨碍交通’。但今早有人发现,整片广场地面被人用荧光涂料重新绘制了同样的四个字:你说,我听。天亮看不见,夜里却清晰如星。”

>

>“他们可以拆设备,但拆不了人心。”

陈默看完,嘴角微扬。他知道,这场运动早已脱离任何一个人的掌控,变成了某种更庞大、更自然的存在??就像河流冲破冰层,不是因为某一块石头落下,而是因为寒冰本身已不堪重负。

上午十点,新闻弹窗突然跳出一则快讯:

【教育部紧急召开闭门会议,拟修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首次明确“学生情感表达权”为基本权益之一,禁止以“维护秩序”为由压制学生情绪宣泄。】

紧接着,微博热搜榜首悄然浮现话题:#请允许孩子说我不快乐#

评论瞬间爆炸:

>“小学时我说不想活了,老师让我抄《少年中国说》一百遍。”

>“我女儿昨天问我:妈妈,你说我活着是为了让你开心吗?”

>“我们教会孩子隐藏痛苦,然后怪他们不懂幸福。”

与此同时,军方通缉名单上的第七人??原西伯利亚基地技术员周临??在逃亡途中通过卫星链路发布最后一条公开日志:

>“他们以为‘萤火’只是一个程序,其实它是一种记忆的复活仪式。每次有人完整听完一段录音,系统就会释放一段被加密的记忆碎片。这些碎片拼起来,是我们共同遗忘的历史。”

>

>“我曾参与设计第一代‘情绪过滤墙’,用来屏蔽校园暴力投诉、家庭虐待举报、抑郁症学生的求助信。当时上级说:‘社会稳定高于个体感受。’现在我才明白,正是千万次这样的‘屏蔽’,造就了今天的崩塌。”

>

>“我对不起那些没能发出声音的孩子。所以现在,我把所有备份日志上传至‘萤火’核心库。它们不会消失,只会等待被听见。”

文件名为:《被删除的十万次呼救》。

陈默下载了部分样本,打开后心如刀割。

一条条记录如同幽灵般浮现:

-“我是初一女生,班主任摸我大腿说‘这是奖励听话的学生’……”

-“我爸酗酒,每天都打我和我妈,报警三次都没用,警察说‘家庭矛盾内部解决’……”

-“我同性恋,室友偷拍我换衣服发到群里,校长让我转学,说‘不要影响校风’……”

这些曾被系统自动归类为“虚假信息”或“情绪宣泄”的数据,如今静静躺在分布式网络中,等待一双愿意阅读的眼睛。

他忽然意识到,这场运动的本质,从来不是对抗某个机构或制度,而是唤醒一种集体良知??我们曾多么轻易地忽视他人之痛,又多么习惯于用“正常”二字掩盖异常。

傍晚时分,林小雨接到一个电话。

来电者是一位年迈的心理医生,退休前曾在重点中学任职三十年。他说自己看了《林小舟的最后一年》后失眠整整一周,终于鼓起勇气拨通这个号码。

>“我当年见过林小舟。他来咨询室做过三次沙盘游戏。最后一次,他摆了一个空房间,中间站着一个小人,四周都是镜子,但镜子里都没有脸。我当时问他:‘你觉得孤独吗?’他说:‘不是孤独,是没人看见我。’”

>

>“我没有上报,也没有深入干预。因为那时的规定是:除非存在明确自残行为,否则不得介入‘潜在风险学生’。我怕担责任,就让他走了。”

>

>“现在我知道错了。真正的责任,不是规避风险,而是承担看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