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电话那头哭了很久,最后说:“我能加入你们吗?哪怕只是每周在一个角落,安静地听一个人说话。”
林小雨红着眼眶回答:“当然可以。而且,请代我们向过去的您道谢??正是您的愧疚,证明了良知仍在跳动。”
夜幕再度降临。
陈默独自走上天台,打开随身携带的老式收音机。这是赵岩留给他的遗物之一,内置短波接收模块,能捕捉极低频段的无线信号。他曾说:“当所有网络断开时,还有声音能在空气中漂流。”
果然,凌晨一点十七分,一段微弱却清晰的摩尔斯电码缓缓传来。
他戴上耳机,一边解码一边记录:
>……---???---……
>SOSSOSSOS
>
>?????????????????????????????
>QRV?QRV?(你准备好接收了吗?)
他立刻回电:YESQRV
对方随即发送正文:
>“这里是云南怒江支教团临时节点。今晚有十二个孩子完成了人生第一次倾诉。其中一个女孩说,她从小被亲戚性侵,一直以为是自己的错。刚才她抱着我说:‘原来我可以不说谎了。’”
>
>“我们用太阳能板供电,靠对讲机中继信号,每晚只能上传三条录音。但我们坚持做。因为我们知道,哪怕只有一个人听见,也是一种救赎。”
>
>“请告诉所有人:山很高,路很远,但我们一直在走。”
陈默放下电键,仰望星空。银河横贯天际,宛如一条流动的倾听之河。
他忽然想起小时候,父亲常带他去郊外看流星雨。那时他问:“为什么星星会掉下来?”
父亲答:“因为它燃烧到了尽头,把光留在了路上。”
此刻他明白了:林小舟不是陨落的星,他是点燃黑夜的引信。
几天后,一场意外引发了新一轮舆论风暴。
某地一所重点高中,一名高二男生在考试中途突然崩溃大哭,撕碎试卷冲出教室。校方最初试图封锁消息,称其“精神失常”,并警告其他学生不得传播“不实信息”。
然而,当天夜里,“萤火网络”收到一段匿名上传的录音??竟是该生在心理辅导室留下的最后一次对话。
>“我已经三个月没睡过整觉了。每天睁眼就想死。我妈说我只要考上清北,一切都会好。可我根本不想上清华!我想学美术,我想画漫画,我想喘口气!”
>
>“老师说我要调整心态。可我已经调不动了。我觉得自己像个坏掉的机器,还在被人逼着运转。”
>
>“今天发月考排名,我又退了五名。我知道回去会被骂。所以我决定不回去了。对不起,我真的撑不住了。”
录音结束前,传来椅子挪动的声音,接着是导员平淡的总结:“学生抗压能力有待提升,建议加强励志教育。”
录音曝光后,全网哗然。
家长群炸开了锅:
>“我们是不是太迷信‘吃苦’了?”
>“我儿子每天回家就说累,我一直说‘忍忍就过去了’,现在想想心都碎了。”
>“成绩重要,还是命重要?”
三天内,三百多所中学联名发起“减压倡议书”,要求取消月考排名公示、设立匿名倾诉信箱、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心理咨询师。更有高校心理学系联合推出“倾听训练营”,免费培训教师掌握基础共情技巧。
而最令人动容的是,那位撕试卷的男生并未失踪。他在山区一家公益书店找到了临时工作,每天整理书籍、打扫卫生,偶尔为前来的孩子讲故事。
有人问他后悔吗?
他笑着说:“后悔没早点撕。那张纸根本定义不了我。”
与此同时,联合国“情感表达权”特别委员会正式提交首份调查报告,题为《沉默的成本》。报告指出:
>“在全球范围内,平均每43秒就有一名青少年因长期情绪压抑而尝试自杀;每17分钟,便有一起校园欺凌事件因‘无人干预’升级为暴力伤害。而92%的受害者生前从未获得有效倾听机会。”
>
>“我们建造了最先进的监控系统,却关闭了最基本的情感通道。我们教会人类如何征服星辰,却忘了教他们如何拥抱哭泣的同伴。”
报告末尾附录了一段视频采访,受访者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曾任国家教育政策顾问。
>“我们这一代人坚信‘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我们认为压抑情绪是成熟的标志,认为示弱等于失败。可我们错了。真正的强大,是从容面对脆弱的能力。”
>
>“林小舟用生命给我们上了最后一课。如果我们还不愿醒来,那我们将继续失去下一个、下下一个……直到整个民族的心灵变得麻木。”
视频播放量破亿当晚,国内某主流电视台罕见播出专题纪录片《听见》,全程记录“语箱”运动的真实历程。节目结尾,主持人站在空旷的校园操场,面对镜头说道:
>“我们曾以为秩序最重要,效率最关键,成绩是唯一出路。但我们忘了,教育的起点,是看见一个人的存在。”
>
>“请允许教室里响起啜泣声,请允许作业本上写着‘我很累’,请允许一个孩子说:‘我不想优秀,我只想快乐。’”
>
>“因为唯有被听见,人才真正活着。”
节目播出后半小时,教育部官网更新公告:
【即日起,全国中小学全面推行“心灵十分钟”制度:每日晨读或午休时段,设置十分钟自由表达时间,学生可自愿发言、书写、绘画或静默,教师不得打断、评判或记录。】
配图是一间教室,黑板上写着:“今天,你想说什么?”
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
-“我喜欢同桌,但她不知道。”
-“我爸昨晚又喝酒打人了。”
-“我觉得语文课本里的诗一点都不美。”
-“我今天没哭,我很厉害。”
陈默看完公告,久久伫立。
他知道,这不会是一劳永逸的胜利。体制的惯性、文化的枷锁、人性的冷漠仍将反复试图扑灭这簇火。但他也清楚,有些东西已经永远改变了??
当千万人开始练习倾听,当一个个“语箱”在巷口亮起蓝光,当一个曾想消失的孩子终于敢说“我还想活”??
变革就已经发生。
那一晚,他再次来到天台,打开手机,录制新的一段音频:
>“给所有正在倾听的人:谢谢你没有移开目光。谢谢你愿意承接一份沉重。你做的不是拯救,而是见证。”
>
>“而见证本身,就是光。”
上传完毕,他抬头望向夜空。
远方,一道流星划过天际。
他轻声说:“小舟,你看,我们都还在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