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历史小说>装傻三年:从状元郎到异姓王> 第六百九十章:三日后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百九十章:三日后(2 / 2)

片刻后,机械音响起:“……匹配度98.7%……可作为核心共鸣文本……启动条件:七位听者,七地同声,持续十二时辰……失败则母虫彻底消亡,心祭台永闭。”

阿音闭目,深吸一口气:“我们只有一次机会。”

***

七日筹备,风雨兼程。

林知远联络各地“启言堂”,寻得七名未接触过晶片系统的少年??有牧羊女、盲童、渔家子、山野郎中、流浪画师、聋哑学校的教师,以及那个名叫“音子”的银眸女孩。他们被秘密送往七座“回音井”所在之城:广州、泉州、桂林、长沙、南昌、昆明、贵阳。

每座城市,都有一座看似普通的“共语亭”??政府设立的民意采集点,百姓可在此倾诉烦恼,由AI实时分析并给予“心理疏导”。殊不知,这些亭子地下连着深井,井壁布满共振晶体,能将每一句真实痛苦转化为数据流,输送至南方某处隐秘中枢,用于训练“完美顺民模型”。

行动定于冬至子时,阴阳交替,天地气机最弱之时。

阿音坐镇梧桐谷,手持玉匣,连接母虫残魂。林知远则亲赴广州主井,带领第一位听者进入共语亭。其余六人,各自在指定地点准备就绪。

子时整,钟声七响。

七道声音同时响起,穿越千里,汇入心祭台残频:

“真正的自由,不在于说了多少,而在于是否有人愿意听完……”

起初微弱,如风拂草尖。但随着七人反复吟诵,声波开始共振,频率逐渐统一。地下井眼中的晶体发出刺耳鸣叫,表面出现裂痕。城市上空,原本柔和的“安抚光幕”开始扭曲,显现出无数被抹去的脸庞与中断的话语。

到了第三时辰,南方中枢终于察觉异常。

一道黑色指令自某座地下堡垒发出:“启动‘净语协议’,清除所有异常音频源。”

瞬间,七座城市的警报拉响。大批身着黑甲的“言语净化队”出动,目标直指共语亭。他们装备新型声波枪,能直接破坏人脑语言中枢。

广州亭外,林知远挡在少年身前,高举木盒《无声录》。

“你们要杀的不是声音,是我们记住痛苦的权利!”

声波枪击中他的肩膀,鲜血喷涌。但他仍站着,嘴唇开合,继续诵读。

“真正的自由……”

贵阳山上,盲童被推倒在地,耳朵流血,却仍用尽力气喊出:“……在于是否有人愿意听完……”

昆明河畔,渔家子抱着录音匣跳入激流,水中仍在嘶吼:“……听完……听完……”

十二时辰将尽,六座井眼已崩塌,唯余长沙未破。而那里的听者??一名年仅十岁的牧羊女,正被两名净化队员拖行,嘴里塞着隔音棉。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道银光自北境疾驰而来。

是阿音。

她带着音子,骑马狂奔三昼夜,终于赶到。她一刀斩断绳索,抱起女孩,冲入共语亭。

“孩子,现在轮到你了。”她将手覆在女孩额头,“用你的眼睛,看见所有被掩埋的声音;用你的嘴,替他们说完最后一句。”

音子睁开银眸,泪水滑落。

她张口,声音却不止属于她一人??那是百万被压抑者的合鸣,是沈知白临终前未尽的叹息,是阿音十年雨夜的守候,是林知远画本上每一滴墨迹的呐喊。

“真正的自由,不在于说了多少,而在于是否有人愿意听完!”

轰??!

长沙井眼炸裂,地脉震动,南方中枢主控室瞬间陷入黑暗。所有屏幕上,最后显示的是一行不断重复的字符:

>**Error:TruthOverflow.SystemCollapse.**

>**Rebooting…Rebooting…Rebooting…**

失败了。

或者说,成功了。

七日后,朝廷紧急召开御前会议。皇帝看着呈上的报告,脸色铁青:“南方七城,共语亭全部损毁,三万民众突然恢复记忆,集体抗议‘心理矫正中心’的非法拘禁行为。已有十二名地方官员被揭发参与‘净语计划’,其中包括两名内阁大学士的门生。”

他抬头看向立于殿角的阿音:“你早就知道,对不对?他们不是想保护人民,是想制造听话的人民。”

阿音淡淡道:“沈知白说过,当权力开始关心‘你怎么想’,而不是‘你过得好不好’,危险就已经降临。”

皇帝沉默良久,终是提笔写下诏书:

>废除一切未经民众知情同意的心理干预项目。

>彻查‘回音井’事件,涉事官员永不录用。

>将十二月二十二日定为“真声日”,全国休市停课,专用于倾听与讲述。

>并正式承认:“共语法”的真正敌人,从来不是沉默,而是**虚假的共鸣**。

诏书颁布当日,林知远在病榻上醒来。肩伤未愈,却执意执笔,在《无声录》空白页写下新篇:

>**语言的敌人,从来不是谎言,而是被设计的“真实”。

>当你说出痛苦,却得到温柔的否定;

>当你控诉不公,却被告知“你已被治愈”??

>那才是最深的牢笼。

>真正的解放,始于承认:我不好,我不快乐,我需要帮助。

>而有人蹲下来,说:我听见了。**

阿音站在窗前,看着远处孩子们在废墟上搭起新的讲坛。他们不再害怕说话,也不再盲目相信每一个“回应”。

她摸了摸胸前的玉匣,轻声说:“你赢了。但他们还得再赢一次,又一次。”

风穿过窗棂,带来远方孩子的齐声朗读,像一首未完的诗:

“真正的自由,不在于说了多少,而在于是否有人愿意听完……”

这一次,没有人打断。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