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玄幻小说>不是吧君子也防> 一百八十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一百八十一、(1 / 2)

“阿良兄弟是不是舍不得阿妹?”

一艘行驶在云雾中的大船上,陈大娘子从船舱里走出,来到她观察已久的正在甲板上扶着栏杆出神的木讷青年身后,笑着问了一声。

欧阳戎手掌下意识的扶在了腰间竹筒处,他...

夜风穿过荒原,掠过枯草与断墙,在篝火边卷起几片灰烬。那火堆噼啪作响,像是大地低语,又似无数未尽之言在暗处呢喃。陈穗望着火焰,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口袋里那张初中生留下的纸条??上面写着一个地址,还有一句:“爷爷说,有些东西不能烂在土里。”她没再流泪,但眼神比之前更沉,仿佛终于接住了母亲四十年前递来的重担。

阿禾坐在一旁,《补阙志》摊开在膝上,月光洒在“怠”字之上,墨色微泛青光,宛如寒霜凝结。他读了一遍又一遍,心中却不像面对前几锁时那样焦灼。这一锁不同,它不以恐惧压迫人,也不用谎言蒙蔽人,而是悄然劝诱:你已经做得够多了,该歇了。它藏在每一次深呼吸后的放松里,躲在“总算过去了”的轻叹中,甚至披着“理性”“审慎”的外衣,堂而皇之地劝人止步。

“林知遥说得对。”阿禾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穿透火声,“她说过,最危险的不是敌人围堵,而是我们自己忘了为何出发。”

陈穗点头:“我梦见我妈了。她站在讲台上,穿着红裙子,手里拿着这本书。”她指了指《诗教札记》,“她说:‘别让它变成纪念品。’”

两人相视一眼,无需多言。

第二天清晨,他们启程返回城市。胶片已交由几位可信的独立纪录片人秘密保存,并分送多地备份。直播事件虽被迅速封禁,关键词全网屏蔽,但那段影像如同星火,早已渗入千家万户的记忆缝隙。有学生自发誊抄女医生的呐喊贴在校门口;有老人对着电视重播落泪,喃喃“当年我们也这么说过”;更有匿名网友整理出“清源行动”相关档案碎片,命名为《被蒸发的三百二十七人》,在地下论坛悄然流传。

然而,正如《补阙志》所警示,“怠”已悄然滋生。

一周后,北京某文化沙龙举办了一场名为“历史回望与个体记忆”的讲座。主办方热情邀请陈穗作为嘉宾,称她为“唤醒真相的勇者”。现场布置得庄重典雅,灯光柔和,背景墙上投影着女医生的照片,配文是:“致敬那些不曾低头的灵魂。”

可当陈穗走上台,刚提到“放射污染数据被系统性篡改”,主持人便笑着插话:“非常感人!这正是我们需要的人文精神!”随即转向下一个议题:“那么接下来,请欣赏青年诗人朗诵《献给沉默者的歌》。”

她愣住。台下掌声雷动,人们感动得热泪盈眶,却无人追问后续。

散场后,一位戴眼镜的年轻人追上来,递给她一本书:“我很敬佩你!你的故事让我写了这首诗。”翻开扉页,是一首题为《英雄的女儿》的现代诗,写得深情动人,末尾署名“新锐诗人江川”。

陈穗把书还回去,轻声道:“我不是来当灵感的。我是来要答案的。”

对方怔住,脸涨得通红。

当晚,阿禾收到林知遥的信息:“警惕‘纪念式遗忘’。他们开始把抗争变成文艺展览,把痛苦包装成审美。这是‘怠’的第一步??让你觉得改变已经发生,其实什么都没变。”

他盯着手机屏幕良久,最终回复:“我们得做点不一样的事。”

三天后,一场没有任何预告的行动开始了。

他们没有办讲座,不接受采访,也不发布声明。他们在城中村租下一家即将拆迁的老录像厅,挂出一块手写木牌:“真实放映厅?今日片目:禁止观看的内容”。

第一天,只来了七个人。片子是剪辑过的《西北农垦兵团医务日记》片段,配上幸存者的录音口述。放映结束,没人鼓掌,全场沉默。有人低头抽烟,有人悄悄抹泪。

第二天,来了三十多人。有人带来了自家老人的旧信件,说“这些也能放吗?”阿禾点头,当场扫描录入,加入下一场放映素材库。

第三天,门口排起了队。特勤人员果然出现,但只是站在外围拍照记录,并未干预??因为场地合法租赁,内容“仅为私人收藏展示”,法律难以介入。

第五天,连电视台记者都混进了人群。他们举着隐藏摄像机,准备抓拍“非法集会”。可当画面播放到那位女医生被拖走前回头的那一瞬,镜头里竟出现了记者自己的母亲年轻时的照片??原来她是当年兵团医院的护士,也曾目睹一切,却终生未提一字。

他当场崩溃,蹲在地上痛哭。

消息传开,更多普通人开始讲述。一个退休教师承认自己曾举报过同事讲课“立场有问题”;一名former宣传干事写下万字忏悔书,请求公开朗读;甚至有曾在档案馆任职的官员匿名寄来一叠文件复印件,附言:“我烧过太多材料。这是我唯一救下的一页。”

“怠”的气息开始退散。

但它并未消失。

某夜,阿禾独自整理资料,忽然发现《补阙志》的纸张变得异常温热。他翻开一看,第十锁的文字彻底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行新字:

>**惧之锁解**

>真相不再需藏于暗室。

>敢言者已有回响,而非孤鸣。

>此锁崩解之时,非因一人之勇,而在众人共震。

他心头一颤。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敲门声。

开门的是个陌生女孩,约莫二十出头,穿着朴素,手里抱着一台老式录音机。“我是苏婉清老师的学生。”她说,“不是正式班级的那种。我妈妈是清洁工,每天打扫教学楼。有一次我躲雨进去,在楼梯间听到她在给几个学生讲《正气歌》。我就偷偷录了下来。”

她按下播放键。

磁带沙沙作响,然后传出苏婉清的声音,清晰而坚定: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停顿片刻,她轻声说:“孩子们,记住,正气不在天上,不在书里,而在你们愿意说真话的那一刻。”

女孩抬起头:“我一直不敢给人听。怕惹麻烦。但现在……我想是时候了。”

阿禾接过录音机,指尖微微发抖。

他知道,这不是简单的证据移交,而是一种传承的完成。那些曾因恐惧而中断的声音,正在一寸寸接续回来。

可就在此刻,手机震动。

是林知遥的紧急联络:“阿禾,快离开现在的位置。‘监察组’重组了,这次不再是恐吓,而是清除计划。他们不会明着抓你,但会制造‘意外’。我已经确认,有人买了你常去的咖啡馆的整层楼产权,装修队下周进场??那栋楼很快就会‘自然倒塌’。”

陈穗也收到了类似警告:她的身份证信息被标记为“高危关联人员”,银行账户冻结,租房合同被单方面解除。

“他们换方式了。”阿禾冷笑,“不再阻止传播,而是让传播者无法生存。”

“这就是‘怠’的帮凶。”陈穗低声说,“当你饿着肚子、流离失所时,谁还有力气继续呐喊?”

但他们没有退缩。

反而决定发起一场“流动放映行动”??将所有影像、录音、文献转制成微型存储卡,藏于日常物品中:钢笔、纽扣、保温杯夹层。他们联系返乡青年、快递员、外卖骑手、长途司机,组成一条隐秘传递网络,把这些“记忆种子”送往全国各地的小学、乡村图书馆、工人俱乐部、牧区帐篷。

每张卡里都附有一段语音留言:“这不是历史,这是你本该知道的现在。”

一个月后,南方某县城中学,一名语文老师在公开课上播放了一段关于“课本删改史”的视频。教育局迅速问责,责令其停职检查。可第二天,全校学生集体迟到十分钟??每人手中都拿着一张同样的卡,齐声说:“我们在看同一节课。”

北方矿区,一群矿工在井下休息时传阅一张卡。看完后,他们默默把卡嵌进安全帽内侧。从此,每次升井,头顶都带着一段被掩埋的真相。

西部支教老师将《诗教札记》节选编入手抄教材,封面写着《课外阅读推荐》。家长会上,有家长质疑内容敏感,老师只说:“我只是想让学生学会问为什么。如果您反对,请告诉我,您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舆论再度沸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