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时间的精准判断,胃内容物的消化程度是关键。”他用解剖刀在死者腹部做了一个标准的“Y”形切口,皮肤被逐层切开,露出皮下脂肪和肌肉组织。“腹壁脂肪厚度约2cm,说明死者生前营养状况良好。”
当胃被完整取出后,张凯用止血钳夹住胃的两端,在无菌环境下切开胃壁。胃内容物呈糊状,散发出淡淡的食物残渣气味。“里面有米饭、白菜和少量猪肉碎屑,”张凯用棉签挑起部分胃内容物,放在显微镜下观察,“食物已
经部分消化,但还能辨认出食物形态,说明进食后4-6小时死亡。”
“那结合之前的尸僵尸斑情况,死亡时间可以缩小到本周三晚上8点到10点之间?”小林迅速计算着时间。
“差不多,”张凯点点头,“如果能确定死者最后一餐的进食时间,就能更精准。不过现在只能先给出这个时间范围。”他将胃内容物分成几份,分别装入不同的容器,“这些样本送去做生化检测,看看有没有药物成分,排除毒
杀的可能。
接下来的解剖重点放在了颈部和胸腔。张凯仔细分离颈部的肌肉组织,发现左侧胸锁乳突肌有明显的出血,甲状腺也有轻微的充血。“颈部深层肌肉出血,进一步印证了机械性窒息的判断。”他用镊子挑起气管,“气管黏膜
充血水肿,有少量泡沫状分泌物,这是窒息死亡的典型体征。”
在检查胸腔时,张凯发现死者的肺部有轻度的肺气肿,心脏表面有少量出血点。“肺部情况符合生前长期吸入粉尘的特征,结合他身上的化肥厂工牌,很可能是长期在车间工作的操作工。”他推测道,“心脏没有器质性病变,
排除心源性猝死的可能。”
解剖进行到深夜11点,张凯已经完成了主要器官的检查,正在对提取的样本进行分类标注。“小林,总结一下目前的发现。”他摘下沾着生理盐水的手套,换上新的。
“死者男性,45-50岁,身高175cm,体重70公斤,生前长期吸入粉尘,推测为化肥厂操作工。死亡时间为案发前3-4天,即本周三晚8点至10点之间,死亡原因是机械性窒息,作案工具推测为宽布带或类似柔软物件。体表
无明显抵抗伤,指甲缝无异物,说明死者可能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袭击。衣物上提取到的油污和纤维已送技术科比对,胃内容物样本正在进行生化检测。”小林条理清晰地汇报着。
“还有一个细节,”张凯补充道,“死者的右手无名指指骨有陈旧性骨折愈合痕迹,骨折部位有些畸形,这可能是他的一个特征性标记,有助于确认身份。另外,他的牙齿磨损严重,有两颗磨牙已经龋坏,这和长期食用粗糙食
物或者吸烟有关??现场不是发现了“红双喜”的烟蒂吗?可以做个比对。”
就在这时,解剖室的门被轻轻推开,陆川和王帅走了进来,两人脸上都带着疲惫,但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张法医,有什么重要发现吗?”陆川走到解剖台旁,目光落在那些标注好的样本容器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